随着我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重视。今年,我校新招生252人,在校研究生总数近630人,研究生导师队伍由原来的155人增加到279人,其中2006年新遴选的导师有124人。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我校于5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第二期研究生导师培训班。
5月19日上午,培训班在3号楼报告厅开幕。省学位办主任、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巩守柳,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德,校长助理、校学科建设处处长吕传毅,以及来自校内外的200余名导师和部分研究生代表出席了开班仪式。仪式由研究生处处长张建主持。
培训班首先邀请巩守柳作辅导报告。巩守柳介绍了全国以及我省近几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他说:“山东是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高等教育在全国却没有领先地位。这些年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很快,十一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向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转变,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从2006年开始,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配发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奖励、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评选奖励暂行办法》,目的就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导师和研究生扎实钻研、积极创新,打造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启动实施了山东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向农业和机械等领域倾斜,以使我们的科研工作服务于我省构建农业大省、机械强省的省情和发展要求。”
在谈到导师队伍建设时,他指出:“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心学生成长,鼓励并促成学生成才。要立足学科前沿,鼓励有所创新。”
随后,姚德作了题为“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报告。姚德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概况,并向导师们通报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他指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个系统工程,在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情况下,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要严格导师的考核和遴选,既要注重导师的业务水平,又要注重政治表现和思想作风,要坚持考评与遴选相结合,通过考评激励机制,使导师队伍得到优化。另外,我们要建立上岗培训制度,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博采众长,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有人说,理想的导师就是高尚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厚的科研成果,因此我们的导师肩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培训班邀请了我校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校外博士生导师易维明教授作经验报告。易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的经历,从关心学生成才、如何确定选题、组建科研学术团队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下午,培训班在4号教学楼101室先后邀请了来自三所高校的3位优秀导师作报告,报告会由张建主持。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宝山教授,山东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许东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曹志敏教授都结合自身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指导、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他们从生源招生、因材施教、活跃学术氛围、严格培养要求、撰写学位论文等不同方面向与会导师们作了介绍。
20日上午,全体新增导师分成8个小组进行分组研讨。党委常委、副校长杜瑞成、校长助理吕传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分组研讨。大家从我校的培养条件、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共识。
20日下午,培训班在3号楼报告厅进行总结,校领导都光珍、姚德参加会议,会议由吕传毅主持。8个小组的负责人分别向培训班汇报了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最后,研究生处处长张建向导师们通报了本次培训班的筹备情况,表示将尽快整理各小组研讨形成的意见、建议,汇总后向学校汇报,对有关问题和建议给出答复或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