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文化名人报告之骆承烈专场成功举办,著名孔子研究专家、原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骆承烈教授在3号教学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走近孔子》的学术报告。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中,骆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孔子文化的潜心研究和深刻理解,从孔子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孔子的思想要求我们“重视做人”、孔子的处世哲学指导我们“怎样做人”和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基本要求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孔子。骆教授将孔子的思想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社会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学说、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学说、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学说。骆教授认为,以孔子的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年积淀的结果,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标准,即阶级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认识论的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对待孔子及其思想,我们既不能盲目尊崇,也不要盲目批判,而是要辩证地加以认识。
在谈到孔子的思想要求我们“重视做人”时,骆教授指出儒家“重人格、图自强”的处世原则在我们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儒学提倡群体和谐,注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手段。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树立“忧患意识”,这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谈到孔子的处世哲学指导我们“怎样做人”时,骆教授给出了儒家的立身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孔子道德体系所提倡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骆教授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为“和”,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骆教授进而从政治、哲学、教育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最后,骆教授谈了孔子的思想对人的几点基本要求。一是人生在于奉献,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事做起,立足现实、改变现状,做到“失败不气馁,成功别忘形”;二是人要有点精神,用《周易》里的两个词来概括,就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再简化一点就是“干”、“和”;三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光要自己活得坦然,还要使自己的品德在后代延续;四是要有创新精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人绝我化”。
报告会上,骆教授还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骆承烈,山东省济宁市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兼任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洛阳大学特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高教及孔子研究40余年,出版研究著作、资料4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文化名人”称号,1997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收集孔子像最多的人”。2000年在香港召开的“孔子思想与中华统一大业”国际学术研究会上作学术总结发言。在日本世界展望学会会员大会上因对人类和平、幸福做出贡献被授予奖章。《东方时空》、《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文化艺术最高荣誉奖》等均有对其事迹的记载和报道。(张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