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工作,积极构建毕业生与重点用人单位的桥梁
要做好就业引导工作,除了解决“我要去”的问题,还必须解决“我能去”的问题。清华针对不同层次、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和国家重要行业和地区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细致深入、针对性强的工作。
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初始,为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清华大学举办了南方电网、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甘肃电力、东方电气、中国移动京外单位等专场招聘会;为促进博士生特别是文科、理科博士生就业,清华大学举办了重点高校和中科院京外单位招聘专场会,就业指导中心还和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开展合作,共同举办了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招聘专场;为了满足同学报考公务员的需要,2006年清华大学连续举办7场公务员报考辅导系列活动,2007年则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学习,连续举行了10场报告会;为鼓励非定向毕业生到军队和国防领域就业,清华大学积极与军队联系,举行了2006年度全国唯一的地方大学军队招聘专场。为了落实毕业生到军队就业,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和总政、总参、总装等机关反复沟通协调;为了加强同特大型国企的联系,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鞍山、哈尔滨、德阳等地,带领毕业生开展就业实践,很多同学正是在实践中作出了自己人生的抉择,坚定了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重点发展地区建功立业的决心;为了做好重点人群的工作,校领导带队走访每一个院系,同毕业班辅导员、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座谈,做好就业意向的调查摸底,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目前,清华大学毕业生党员、辅导员到重点行业和地区就业的比率远远高于毕业生平均水平。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适应就业工作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清华大学从2006年秋季起,全面改版就业信息网,力求构建便捷化的校园招聘平台、信息化的就业管理平台和全程化的职业辅导平台。
信息网改版后,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广泛欢迎。首页日均点计量超过1万人次,与此同时,与相关单位配合,开发“中国职业辅导教师网”,为清华、乃至全国的职业辅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细化服务,赢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满意
了解、把握服务对象的差异化特点和需求,既是工作的起点,也是工作的目标,特别是在一些常规性工作中,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实,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
在就业管理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了主任值班咨询制度,推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制度,方便了同学,规范了管理。各院系都按照要求,建立了毕业生通信平台,保证每一条招聘信息能够到达每一个需要的同学手里。
很多院系在工作中,从面上向着“点”进发,从一般号召向着个别指导、个性化指导发展。如热能系编辑了包含每一个毕业生信息的小册子,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把毕业生求职信息送到更多的合作单位手中、招聘单位手中。为毕业生求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通道。为方便毕业生更好的理解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编撰了涵盖就业政策介绍、就业手续办理、职业辅导、岗前教育等内容的《清华大学2007年毕业生就业指南》,发放给7000余名毕业生。就业中心教师深入院系,举办就业政策宣讲会40余场,同时开设就业政策的热线咨询电话,每个工作日下午还安排了现场咨询,及时解答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政策、手续问题。
2007年,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共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500余场,在为学生提供充分就业选择机会的同时,学校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满意。据不完全统计,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服务满意率超过95%。
将就业与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紧密结合,将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整个链条,广东海洋大学的这一做法,证明了“跳出就业抓就业”工作理念的可行性。就业指导部门通过调研将学生和社会对学校的办学建议反馈给教学部门,促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这样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本着对学生就业负责的态度,学校先帮学生筛选企业,尽量让好的企业来校挑选人。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着想,把好的学生推荐出去,自己都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宁肯不追求就业率,也不让其盲目进入企业,以保证学校在业界内好的声誉,为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既然学生能够分配出去,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主动到企业中去?这是我们就业安置工作的特别之处,主动与企业交上朋友,全方位合作交流,了解他们的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管理中进行细化与强化,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