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使命

发布时间:2007-12-19浏览次数:15


 

 洪银兴,十七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使命 

 

洪银兴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重新思考战略定位,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还要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承担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战略目标,指出了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并在“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把教育摆在首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进行了新的部署,为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重新思考战略定位,坚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还要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进而承担起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负有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高教发展构筑了良好基础和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概括为四个方面:解放思想是法宝,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缩影。

  首先,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给高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例如高校职称聘任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引进制度的改革使高校增强了活力,教育国际化使高校在广大范围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给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以江苏省为例,一方面江苏科教优先的战略使南京大学直接受益,得到江苏各个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对科技的强烈需求引导南京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发展基础上向应用方向拓展,促进和推动了应用性学科的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增强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各高校都在在科学发展中得到了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获得全面进步。

  在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提出四大建设的任务。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各个方面建设需要全面协调,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同步,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各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注意统筹协调的问题。具体地说,经济建设需要解决又好又快发展,政治建设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突出改善民生。可以说,大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大建设中大有可为,重任在肩。

  大学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顶天立地”

  在经济建设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一条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力量,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之一,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自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其“顶天立地”的作用。

 

  “顶天”,就是要发动高校的人才资源,“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财力,支持本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明确国家目标导向,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取得一流的成果。不仅为中国,也要为世界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中国大学应有的贡献。

  “立地”,就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校府和校企合作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这些要求,高校必须致力于为国家和地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必须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二者缺一不可。既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今天、明天服务,又要放眼未来,为后天的长远发展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要加快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下一代核心技术和战略需求,推动国家和地方的自主创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为国家和地方的长期建设作好战略性人才储备。

  大学要为政治发展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在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领域,大学要为政治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需要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大学应该在这些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优势。

  二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学在这项部署中也大有可为,可以组织人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社会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三是推动文化的国际交流,推动我国的文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