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等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教育部日前制定和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目录》及《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布,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填补了我国缺少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的空白。
内容:分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
《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具体来说,《目录》分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
特点: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
具体讲,此次制定的《目录》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突出了高职特色:
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目录》的分类以产业、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性质,对高职专业的类别进行划分。如:《目录》大类的划分中,第二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涉及交通、铁道、民航等部门,因都是交通运输类的行业,因此把它们归为一个专业大类。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目录》专业按三级进行分类,即: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及专业类是相对稳定的,专业具有相对灵活性。学校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设置专业和审核备案时可参考使用,学校可在相关的专业类中增设目录外的专业,也可依据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以括弧形式标出专业方向或本校该专业内涵的特色。
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专业设置实行宽窄并存的原则,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窄适度。如:涉及英语的专业名称中既有“应用英语”这一较宽的专业,又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
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除全国的《目录》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可以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补充目录。同时,《目录》中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有不同的外延和内涵,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来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
管理:专业大类原则不变,专业类相对稳定,专业基本放开
《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管理遵循“专业大类原则不变,专业类相对稳定,专业基本放开”的原则。
具体讲,教育部每两年对专业目录进行一次调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实际情况,核定学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类范围和每年新增专业的数量;学校可在核定的专业类内自主调整和设置专业。
教育部还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目录》和《管理办法》为依据,及时对本地现有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调查并逐步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鼓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依照《管理办法》的精神制定本地适用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使用:从2005年起按照《目录》开展招生
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5年起,高职高专院校按照该《目录》开展招生、就业等相关工作。现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仍按原专业培养至毕业。
对于卫生类、公安类等国家控制专业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的程序办理。
《目录》的“指导性”是区别于“指令性”或“刚性”而言的。首先,教育部制定《目录》的初衷是规范专业名称,为学校新设专业及调整专业提供一个参照系,也可以使学校师生加深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内涵的了解,并为学生今后的深造提供参考;其次,《目录》将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进行适度调整,每两年滚动更新一次,以保证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形成互动,同步发展。
此外,《目录》适用于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供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有关高等教育机构参考使用。
衔接:可实现专科、本科层次之间专业学科的沟通
由于《目录》的专业划分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而本科目前的专业划分是以学科为主,故专业大类名称与现行的本科专业大类名称并未一一对应。但考虑到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沟通衔接,如农林牧渔大体上对应农学,医药卫生对应医学,10个工科职业门类对应工学。同时二级类及第三级专业也大都能在本科目录的二级类或专业名称中有相同或相近的涵盖,仍可实现专科、本科层次之间专业学科的沟通。
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管理类专业暂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职业大类中,未单设管理类;第三级专业名称,原则上也不称为“××学”,尽可能不在较大领域内泛称“××工程”,一般冠以“××技术”的名称。与本科13个学科门类对照来看,除哲学、理学和历史学等三大类未涉及外,其余均有涉及。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