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⑤

发布时间:2007-12-19浏览次数:10


老院士言传身教 年轻人奋勇当先

南京大学“团队”培养一批青年才俊

  日前,36岁的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陆延青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作为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团队的主要成员,这是他继摘取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再获殊荣。饮水思源,陆延青心怀感激地说:“闵老师言传身教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作风,成为我在治学与为人之路上前行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自南京大学实施将中青年教师纳入教学科研团队培养的政策以来,陆延青成为这一培养模式的典型受益者。

  据南京大学人事处负责人介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人,45岁以下教师比例从1999年的57%上升到2007年的73.8%,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1/3。近年来,南大每年补充中青年教师近150名。为了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群体培养,将中青年教师纳入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老一辈知名学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一大批承上启下的中年科学家和富有朝气的青年学者凝聚在他们周围,逐渐积淀成“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特色模式。对于校内有长期合作基础、工作状态良好的优秀学科梯队和中青年学术群体,南大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上舍得投入,积极扶持学科梯队的发展,优化梯队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使之成长为一支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

  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周围凝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的学术骨干,其中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团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遴选为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如今,他们当中已有多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得主和“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经过几年的团队式培养,“凝聚”效应也在南京大学其他优势学科得到延伸和显现,中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南大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目前,南京大学已有物理系、天文系和地科系等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一大批校级创新团队,他们以各自的研究特色在国际前沿与一流的研究组对话。从2000年到2006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南大各类创新团队共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一批中青年学者凝聚在中心主任张宪文身边,致力于中华民国史的研究。2004年暑期,在《中华民国史》的校对过程中,张宪文发现了错别字和乱码后,把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召集起来,非常严肃地给大家扣了3顶“帽子”:不认真、不负责、不严谨。看见老师生了气,十几名中青年学者夜以继日地重新校对书稿。目前,南大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只有团结才能凝聚力量,才能砺炼精品,只有多出精品才能体现存在价值,才能使团队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张宪文不仅用他的感受,更用他的身体力行、严谨治学深深教育并感染着每一个青年教师。

  41岁的南大天文系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之一的丁明德深有感触地说:“南大的研究格局大多是以教授的研究小组为基本单位,在不尽相同的研究方向上有所交叉、协作。随着小组之间的讨论、团队成员间交流机会的增多,对自身的研究课题也有所促进,思路更加清晰,视野也开阔多了。这种快乐是孤军作战者体会不到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