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理解关怀
2007-08-21
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生活负担……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时,青年教师在谈到自己面临的困惑和压力时,都会一口气说出这些项目,他们期望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多的理解关怀。
压力与徘徊
小刘,31岁,武汉某重点大学讲师,“海归”博士。小刘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平均一周有20节课,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查资料备课。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小刘还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成果。学校实行“一年一评、两年一聘”的量化考核制度。“两年考核不达标就要下岗,你说我的压力能不大吗?”小刘出示了自己今年4月份的工资条,包括职务工资和各种津补贴在内一共1580.51元。此外,每学期小刘还有课时费补贴,平均每月有600元左右。他告诉记者,学校里各个院系由于专业“好坏”不同,所以教师之间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
记者了解到,由于收入低,一些青年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外兼职不是个别现象。北京某高校法学院青年教师小朱就走过几年“弯路”。
尽管已经做好了“教师收入不高”的心理准备,但拿到第一个月不到2500元的工资时,小朱的心里还是“凉了半截”。于是,他利用自己学法律的“专业优势”四处兼职:做法律顾问,代理案子,到外校代课……虽然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但他的精力也被完全分散,几年下来,几乎没有发表什么像样的学术成果,评副高职称连基本的“硬件”都不够。小朱说:“其实,当教师才是我真正的事业,而办案子连职业都算不上。现在想起自己浪费的几年时间,有时真的很后悔。”
如何看待青年教师的期望值
据记者了解,南京某高校曾在该校范围内作过一次问卷调查,仅有29.5%的教师对自己的工资较为满意,其中64.3%属于高级职称者;而九成以上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待遇不满意。
长江大学副校长张万明说,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年轻化,以他们学校为例,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5%;二是学历高,学校2006年引进的118名青年教师几乎全部是硕士、博士学历;三是期望高,现在的青年教师对于个人待遇的期望普遍较高。
武汉大学人事部部长黄泰岩认为,青年教师面临最迫切的两大问题:一是待遇,二是发展。由于这些年引进的教师学历高、年龄也近30,面临着结婚生子、住房等各方面压力,青年教师对待遇的期望相对要高一些,这应当理解。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比较突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对待遇的满意度其实还包括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如是否有晋升、进修、申报项目等机会。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
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选择这份职业并不后悔。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教师郭丹彤说:“我看重的不是待遇,而是社会的认可。”青年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发展很在意。目前,高校很多奖励、资助政策都是落在那些已有成就的少数中青年教师头上,多数青年教师机会不多,他们希望多一些“雪中送炭”。特别是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对发展机会少的反映更为强烈。
记者在江苏、湖北、陕西、吉林等地采访,据教育部门和高校反映,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凸显,特别是在大中城市。据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介绍,近几年,该校每年新进青年教师100多人,他们的收入很难承受社会上的商品房价格。学校千方百计挤出一些公房,改造成教师公寓,权作周转。据了解,南京另一所重点高校在已购土地上,自筹资金建了一批宿舍楼,拟以成本价卖给本校教师,但青年教师登记者寥寥无几,因为即使是成本价,青年教师也难以承受。一些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表示,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所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
后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受到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效是显著的,许多青年教师较快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拔尖人才。但也有的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重视不够,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缺乏研究,有些培养培训措施不到位。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经费、编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显得力不从心。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