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发布时间:2007-12-19浏览次数:13



 

        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吕诺)“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一番。

  就在几年前,高考曾被形象地比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有幸通过这座桥的人被称为“天之 骄子”,举行高考的月份叫作“黑色七月”。

  这些近年来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词语,正是当时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真实写照,流露着人们对“上大学难”的无奈。

  实事如此——1998年,普通高校只招收了108.4万名本专科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只有215.8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9.8%。

  1999年,一个与上大学有关的新词汇跃然而出——“扩招”。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2001年到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8.6%。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已经达到475万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终于达到了15%的标准。

  不仅“独木桥”加宽了,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青年人构建起提高自身素质的“立交桥”。仅2004年,就为200多万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的毛入学率,比之广大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巨大需求,当然仍相去甚远。如今,改在6月举行的高考依然是社会热点。不同的是,人们对高考的关注点已不再只局限于“上大学”本身:从高教“扩招”中获得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后,人们越来越关心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当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后,日益强烈的“上好大学”的愿望又凸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势在必行,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2005年,教育部调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由重视发展规模,转向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把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调控招生增长速度,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此举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几年的“跨越”后,正寻求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