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⑥

发布时间:2007-12-19浏览次数:9


东北师大设基金“滋养”青年教师

5年共资助科研项目405项 一批学术骨干脱颖而出

2007-08-23

  “青年教师最难的就是没有科研项目,那意味着研究方向无法集中、定位。幸运的是,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给我们提供了科研的机会和条件,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5岁的郭丹彤教授,作为东北师大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诚恳地道出了该校许多青年教师的心声。

  据了解,2003年,正苦于研究方向不确定、没有科研课题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教师郭丹彤,申请到该校的校内青年基金项目。2005年,郭丹彤在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研究基础上生成的“古代埃及对外关系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于2002年设立的东北师大校内青年基金,是该校用于资助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旨在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科研梯队,生成高级别项目。截至2006年年底,该基金项目共资助全校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405项,资助经费总额达524.3万元。

  该基金项目的设立,有效地改变了东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资金匮乏、缺乏引导与交流等状况,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潜心研究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正是借助这一平台,东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截至2006年,该校青年教师主持申报了各类项目167项,获资助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项。截至2006年年底,该校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自然科学领域SCI/EI等检索论文170篇。

  目前,东北师大一些受到校内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国家级课题主持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首批校内青年基金项目承担者、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邬志辉和张德伟,在项目研究期间曾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霍英东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高级别课题。2003年,由于科研成绩突出,当时年仅36岁的他们,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东北师大文科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在实施校内青年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东北师大还通过项目中期检查、“校内青年基金论坛”等形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拓展学术视野。5年来,该校青年教师共有370余人次参加了项目中期评估,70余人次在“校内青年基金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现在,“校内青年基金论坛”已成为东北师大学术活动的名牌。

  近年来,东北师大在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学科和科研竞争能力、大学软实力、办学支撑能力、国内外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非常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据悉,对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东北师大实行的是有针对性的定点定位式培养,将其个人的业务水平提高、职业生涯设计与学科的发展规划、教师队伍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统合在一起,提高培养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2003年,学校出资700余万元,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麻彤辉建立了膜通道实验室。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做出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几年来,东北师大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工作取得可喜成果。中青年学者首次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支持,有4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