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前三年紧张,最后一年‘放羊’”,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本科生的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完成,四年级的任务只剩写一篇毕业论文了。学校对四年级大学生教育的重心,是外出注意安全,“别出事”,确保按时毕业;许多教师对毕业论文之外的事情几乎是一概不管不问。
进入大四的学生,大致分化成为三类群体:一类是被保送继续读研究生,他们没有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可以轻松悠闲地生活;一类是没获得保研资格仍想读研的学生,夜以继日地准备考研的同时,还要惦记着找工作;另一类是不想考研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几乎把全部精力投放到找工作上。大四学生的生活状态差别如此之大,而学校却很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这对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极为不利。
按大学教育的一般规律,本科四年学制,前三年以专业知识为重心,属于“积”的阶段,而大四当属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学生以知识创新为表征的“发”的阶段。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恰在这个阶段缺少必要的作为。大学应当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分类管理与指导。
过去,大学四年级有社会实践课。由学校出资组织统一的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不错。但近年来由于在校生规模扩大,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这些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规定动作”大都被搁浅了。
西方大学本科四年级有研讨班(seminar)制度。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或专项社会调查,作为必修课程之一,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效。但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这种制度,加之没有相应的分类指导制度,便形成了当前大四学生的“放羊”状态。这显然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热情。
为确保本科教育质量,当务之急是在如下三种制度中选定一种或二种,认真落实。第一种是恢复大学生四年级的社会实习制度。恢复这种制度的关键是实习经费要够用、要落实。第二种是学习西方高校的办法,建立大学生四年级的研讨班制度。建立这种制度的关键是经费到位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第三种是建立分类指导制度,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建立这种制度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除了经费外,还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让大四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时期。(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王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