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了解大学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的求职意向与求职趋势,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关键的参考作用,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地政策与措施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在继2001年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组织实施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后,2004年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再次针对重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海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近两万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高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也有省属地方高校。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统计,目前已正式完成,并得出了相关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行业依然是IT及通讯业,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日用品行业、新闻出版业、制造业等;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分别为海尔、宝洁、微软、IBM、中国移动、通用、联想、华为等5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与2001年调查结果不同的是,这次调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始平分秋色,而海尔更是独领风骚,位列首位。不过从调查中发现尽管现在大学生在求职时已经相当理性,但大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相当一致,就业目标相对集中,也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学生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企业,其吸引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发展、个人发展机会、名气、企业规模、薪酬福利等,而企业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国际化程度、经营理念、企业文化、领导人魅力等同样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亮点。从2004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仍将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但国际化程度受到大学生关注的程度却下降了不少,薪酬福利与培训机会等因素的重要性一直保持比较稳定。
调查显示,个人发展前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等是企业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这与2001年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发展前景、施展才干的机会、薪酬福利)差别不大。
在大学生就业的城市选择上,大学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上海、北京、东部沿海地区、广州、深圳。与2001年调查结果不同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取代深圳排在了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的第三位。另外此次调查还增加了次选地区的选择,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大学生首选求职地区不能得到满足时会做出何种选择,调查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排在前几位。这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将是许多大学生不能入沪、进京就业后的最有可能求职之地。同时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进小城镇就业依然存在疑虑。
此次还针对大学生对求职与考研的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时选择求职与考研者人数大抵相同,这也与每年报考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是一致的。
调查表明,2004年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的平均值为2390.38,与2001年的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2244.6元相比,依然偏高,而且还在往年的基础上上升了。这说明这几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期望值一直没有降低,在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意向和企业吸引力调查已经是国际惯例,日美等国很早就开始进行此类调查,并在知名媒体上刊出调查结果。这种调查深受企业和学生的重视,它已成为学生就业、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近年来,中外企业在中国高校内展开的人才争夺战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由于不少企业缺乏对各高校的了解,缺乏对学子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趋向的了解,这使得在火爆的校园招聘会上经常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本次调查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了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了解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首选企业前50名如下:
1、海尔
2、宝洁
3、微软
4、IBM
5、中国移动
6、联想
7、华为
8、通用电器
9、西门子
10、中国电信
11、中国石化
12、诺基亚
13、三星
14、万科
15、一汽集团
16、上海大众
17、中央电视台
18、联合利华
19、摩托罗拉
20、索尼
21、TCL
22、花旗银行
23、中国人民银行
24、英特尔
25、可口可乐
26、红塔集团
27、宝钢
28、戴尔
29、普华永道
30、拜耳制药
31、麦肯锡
32、鲁能集团
33、联通
34、中国银行
35、一汽大众
36、中国石油
37、哈药六厂
38、安利
39、海信
40、新东方
41、电力公司
42、凤凰卫视
43、沃尔玛
44、本田
45、罗氏制药
46、松下
47、中国工商银行
48、宝马
49、杜邦
50、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