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课程门次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校积极调动各院系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推动课程数量持续增长。在2006年秋季推出50门核心课程,此后四个学期分别增加28门、17门、7门和14门新课,至2008年秋季,课程总数达116门,为学生修读核心课程的学分数从2学分增加至12学分提供了课程保证。继续动员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开设核心课程,使课程总数达到150门,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为了让学生选准自己想学、爱学的课程,学校还组织编写了《新生选课指导手册》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简介》,对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课程特点提供较为完整的介绍。
二、完善课程模块
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2007年,组织召开十余次核心课程模块研究与建设专家小组会议,教务处、各模块研究与建设小组专家以及任课教师共计百余人参加会议,就课程规划与建设、如何处理好核心课程与综合教育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关系、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模块会议还有效加强了课程管理部门与教学一线教师的沟通。
三、保证课程质量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积极鼓励教授开设核心课程。目前核心课程近百位主讲教师中,教授占40.3%,副教授占45.6%。与此同时,校大多数核心课程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课程小组还在促进学科交*融合和教师梯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学校同时加大了对核心课程的听课力度,过去两个学年,共旁听教师授课和讨论课近100门次,覆盖了95%以上的核心课程,并作详细的听课记录,不仅加强了对课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也及时了解和解决了核心课程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
四、增加讨论班数量
在学校的积极推动下,核心课程讨论班在数量上持续增加。以2007年为例,秋季学期开设的73门课程中,有71门课程开设讨论班156次,较之春季学期59门课程中,42门课程开设89次讨论班有了显著增加。更重要的是,各门课程对于讨论班的教学质量更为注重,在开设流程、讨论的组织与引导等方面更为规范、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讨论班的开设质量。讨论班上,学生成了课堂上的主角,而主讲教师则成了“导演”,引导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探讨。
五、改变考核方式
核心课程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宽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目前,核心课程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出卷考试(包括开卷和闭卷)并结合平时表现评定成绩的课程占课程总数的60%;采用期末论文/报告考试形式并结合平时表现评定成绩的课程占课程总数的40%。核心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更加重视阅读、研讨、创作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或小班教学研讨,认真撰写读书报告。
六、完善助教制度
学校通过研讨认为,助教制度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辅助体系。助教们高效地为主讲教师和学生服务,保证核心课程教学工作顺利推行。学校通过严格岗位选聘制度,详细制定助教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和工作内容一览表,召开助教工作会议,强化岗前培训,推行定岗定时工作制,建设助教工作评价制度,提高助教工作水平。2008年上半年复旦大学还与耶鲁大学合作,共同对核心课程助教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研讨。
七、推进教材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相配套的优质教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最初所用教材,一部分来自教师个人讲义,另一部分来自专业院系,难以系统反映、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因此,在核心课程建设之初,学校就提出了组织教师编撰核心课程教材的设想。2007年,学校先后多次召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与各模块主讲教师、专家等共同讨论教材出版的具体情况。随后成立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编撰委员会,与准备第一批出版教材的主讲教师,就教材的撰写和出版事宜进行了磋商,并确定编写计划。目前,第一批教材已经付梓印刷,将于2008年秋季学期送到学生手中。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引起同学们很大的修读兴趣。2007级学生要求修读6学分核心课程,超过3/4的同学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核心课程选修要求,相当多的同学超额选读了自己感兴趣的核心课程。此外,没有学分修读要求的部分05级、04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选修了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