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已成为大学不能和不应回避的现实。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铸就大学精神,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服务社会与大学品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竞争机制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精神;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 韩延明,临沂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临沂276005)
一、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大学不可回避的现实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就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来运营作为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高等教育,使其服务更适应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
(一)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意味着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改善以及公共经费的更有效运用,具有如下特征。
1.选择性与多元化
选择是指消费者可以选择服务数量和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指学生及其家长有意愿、也有可能去选择自己满意的高等学校。其前提是 “多元”的教育服务,即应该由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竞争机制产生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也会同企业一样,只能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并*竞争赢得自己的声誉。竞争可能在校际发生,也可能在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出现。运用竞争机制,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起到激励和驱动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3.效益观念明晰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能够优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大学将会与市场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渠道提供教育资源的局面,从而大大拓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4.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地位确立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客观上使学生成为“教育消费者”,大学作为“教育消费”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和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主体发展的需求和利益,最大限度地从入学至毕业全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置学生于整个学校管理体系的中心地位。
5.贴近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市场供求规律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包括各类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等。
6.大学办学自主权扩大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能够促使政府转变角色,从而为大学的发展带来实质性转机。大学能够依据其性质、责任和职能,确保办学活动能够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和体现自身特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扩大自主办学的决策权、人事权、财务权和学术权等。
(二)消极作用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推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正成为高等学校最强音的今天,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的短期行为,不适应人才成长规律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反映在人才培养上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短期行为,只瞄准市场需求,不能反映人才培养过程及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虽然体现了用人单位的个别需求,但难以客观地反映宏观经济对专门人才的总需求。
2.教育目标难实现
市场调节以经济效益作为目标,难以实现高等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强调指出:“若以营利为目的,就是大学的自杀行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育促进对学习者的援助,培养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学问发展的人才,以学术研究发展学问,以社会服务为社区做出贡献。”①
3.不利于形成扎实严谨的学术氛围
高等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具有激励和驱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师的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术成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出现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问题。此类现象是对大学精神的背离与亵渎,其直接后果是教育思想原创性的消失、精神家园的坍塌、道德底线的溃决、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长此以往,大学必将难以承担其应有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
4.不利于形成团结合作的教师集体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行为,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教师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恰恰需要教师之间真诚的集体协作。运用市场机制,过分强调教师之间的竞争,势必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与交流,淡化教师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5.造成教师队伍的不合理流动
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各大学都在采用多种形式和措施争聘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差别较大,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大学财力相对匮乏,经济地理环境较差,只好眼巴巴看着“孔雀东南飞”,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高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
消解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面对的负面效应问题的“路径或捷径”,便是强力铸就“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在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②
(一)大学精神之意蕴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基于对大学本质、大学的办学规律以及大学人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的认知,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弥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它集大学的主客观属性于一体,是大学行为的最高准则。大学以大学精神为核心进行运转,不断把大学精神外化为各种具体可感的事物,使其为人们所认识,并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大学精神有共性与个性之分。共性就是指大学所普遍具有的精神;个性则是指大学结合自身传统、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等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共性与个性对于大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共性是大学精神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共性,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个性则使大学在众多的高校中凸显自己的鲜明风格,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正如曾任美国第28任总统、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伍德罗?威尔逊1907年在哈佛的一次讲演中所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③
(二)大学精神之铸就
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铸就大学精神应理性地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辩证关系。
1.正本清源:处理好市场经济的目的与高等教育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目的。市场经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追求“效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的“实用性”目的在大学中的误导,会导致大学整体品质的下降和大学精神的失落,影响其发挥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和科学、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服务的功能。大学对于世俗功利的追求,不仅会使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缺乏资源和力量,而且会使世俗功利气息随高校学子流传到社会,从而助长社会中的逐利之风,甚至有道无德、有律无格,难以有效实现大学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目的。
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的“实用性”目的在培养学生上的误导,是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确定为获得一张“文凭”,并由此而换来一份“好”工作。这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知识水平和人格水平并不平衡的“半面人”,从而难以实现由自然人向健全的社会人、道德人的常态转化。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育人的最高准则或境界则不仅在于工具层面的“实用”,而在于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人的才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尊严、人格、权利、自由等得到保证。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实用性目的必须限定在一个恰当的“度”。
2.科学定向: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也应随之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积极借鉴市场经济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内以 “市场需求”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如果不重视经济规律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把高等教育活动视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就难以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劳动力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