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积极践行产业发展“剧场模式”

发布时间:2008-11-17浏览次数:8

西南交通大学下大力气搭建学校、企业共享的产学研互动平台,积极践行产业发展的“剧场模式”,依托学科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剧场模式”即:依托优势学科,搭建产学研互动“剧场”,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通道和能力,面向市场争取大项目;然后组建专兼职结合的运作团队,开放平台吸引并推荐优秀师生或智能团队作为“名角”参与;在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模式,开辟特别通道,定向引导合作单位作为“票友”、“观众”入场观看。学校的具体做法是:

  ——建“剧场”:依托学科优势、紧抓行业特色,以全面战略合作方式搭建产学研互动“剧场”。近年来,学校以轨道交通领域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围绕我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的建设,积极参与铁道部、铁路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诞生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迅速转化应用,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有力贡献。在此基础上,学校顺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以“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与铁道部和京沪高速铁路公司、五粮液集团、中铁电化局集团、成都地铁公司等36家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并采取多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投身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把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社会生产,以此模式搭建产学研互动的“剧场”。

  ——捧“名角”:扩大组织效应、打造研发联盟,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角”。学校建立了与高速铁路投资方的对接通道与平台,推进和深化了与京沪高速铁路公司等在工程建设中的全面合作,迈出了由产学研平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实质性步伐。同时,学校建筑勘察设计院作为为全校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人员产学研结合的互动平台,也是学校各专业师生形成智慧簇群集体参与产学研实践的有效载体,与全国4个铁道勘察设计研究院结成了合作联盟,瞄准轨道交通重大工程技术,在绿色环保铁路、综合景观设计等交叉领域异军突起,快速增强了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需求的能力。由学校建筑勘察设计院所设计的全国特大交通枢纽成都沙河堡区域规划,在全球46家联合体的投标中,成为被铁道部最后选定的2个方案之一;成都铁路枢纽新成都站概念设计方案,在全球100余家单位共40多个联合体中脱颖而出,被铁道部选中并推荐给四川省和成都市。以此为标志,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成为了“剧场”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名角”。

  ——觅“票友”:理顺创新思路、探索创新模式,以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吸引特定“观众”。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依托轨道交通等传统强势学科,整合优势资源、凝练主攻方向,着力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改革和理顺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形成“大兵团→大项目→大成果”的科技创新模式。同时,学校以成果转化方面的有益尝试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产学研实践:一是按不同类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或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对单一学科的科技成果,则提高其质量和工程化水平,加强技术集成,解决好企业应用的工艺、装备及配套问题,保证其先进、成熟和实用,使科技成果能迅速地转移到市场中去。二是主动走向市场,密切与企业的关系,以“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的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四技”项目400多项,经费5亿多元,其中很多成果在企业单位得以应用。三是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打造学科型、平台性科技企业。学校在科技产业集团成立了科技与产业促进中心(产学研工作部)。在制定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十分注意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造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学科型公司,以企业平台延续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强化学科成果的产业化开发,直接与市场对接,服务经济建设。借助特色、高效和科学的成果转化机制,学校成功吸引了大型企业许继集团、四川投资公司两大“观众”,与之合资成立交大许继、交大光芒公司,通过注入学校铁道电气化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刚刚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基地,最近又联合中标了总值为3.26亿元的武(汉)广(州)客运专线综合SCADA系统集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