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良好学科生态 促进高教科学发展
——上海市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思考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 李宣海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基本构架,一所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全局的发展。因此,当前上海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科布局结构调整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扎实走特色立校、改革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以学科专业调整为抓手,推进高校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
近10年来,上海高校抓住机遇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和扩招,促进了上海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客观条件等制约,不少高校为适应规模扩大和学校升格等需要,以较快速度新建学科专业、引进教师,使得质量提高、结构完善、管理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
现在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基本解决,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内涵建设。目前,上海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管理体制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特色个性彰显不够,办学活力和效率还未充分体现。
上海高校新一轮的布局结构调整,目标就是内涵建设,重要抓手就是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学科布局结构调整,上海将力求做到五个“着眼于”---
一是着眼于对接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高校要把服务国家和城市战略需求,作为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和首要目标,克服自我循环的封闭式思维。要深入研究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对人才和智力贡献的需求,主动贴近党和政府宏观战略制定、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行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要立足学校特点和优势,做好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将学科群与产业对接、与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对接,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中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二是着眼于对应学校办学定位。高校科学定位、错位竞争,有赖于通过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强化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上海既要发展一流和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还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培养既能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又能进行高技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既需要研究型大学争取和参与国家和城市重大创新项目,也需要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面向企业行业提供实用技术开发。各高校应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合理定位,立足校情走特色发展之路,防止在办学层次等方面盲目攀比,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办学。
三是着眼于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学科生态建设的关键是要科学规划学科群(包括专业群)。通过学科群布局,理顺学科间的关系,把握相关学科内在有机联系,利于学科整体规划和分类建设管理;通过学科群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整合各类资源支撑主干学科,打造学科“高峰”,引领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和国内一流,缩短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要引导主干学科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学科“高原”,凸显学科整体优势。相关学科要在对接主干学科中凝练方向,调整结构,提高水平,形成新的生长点。对特色优势缺乏、需求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的学科,要建立退出机制;通过学科群布局,打破学科间的分割,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壮大新兴学科。
四是着眼于促进专业建设。要克服学科和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防止把学科建设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和科研工作。要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学科依托单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机构要统一,学科带头人要承担思政课教育。高职高专院校要继续坚持依托企业行业、面向市场办学,也要依托本科高校学科资源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课程专业建设水平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开放办学,加快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和本科高校合作的两座“立交桥”。
五是着眼于促进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学科调整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创新作保证。要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学科建设资源的部门分割、单位分割。既要改革完善院系行政管理体系,也要根据学科综合化趋势和学科群建设要求,建立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大学科建设平台,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要结合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理顺学校自主办学与服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学校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学校与院系的关系,提高办学活力和效益,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主动对应学科布局调整,全面规划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人才战略的成败。我们已研究和分析了上海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大楼轻大师,人才建设与学校战略定位、学科发展脱节,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引进和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人才选拔配置的内循环,对青年人才支持不够,忽视人才发展的软环境,人才引进和人才的生活成本过高,高校间对优秀人才的无序竞争,等等。
切实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将做到“三个聚焦”---
一要聚焦人才发展战略。各高校要主动跟踪、深入研究国家和上海的相关人才战略规划,制订学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凝练到2020年的长期目标和中短期阶段性目标、战略重点,形成工作方案,做好前瞻性人才布局。要设立学校人才计划,做好人才培育和储备,帮助优秀人才争取相应的国家和上海人才计划项目支持。学校人才战略规划必须以学校定位和学科布局为依据,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二要聚焦领军人才战略。要搭建吸引领军人才的事业大舞台。瞄准学科和产业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求,加强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精品课程等载体建设,用事业大舞台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学校各类人才提供成长成功的机会。要打破论资排辈,为领军人才提供特殊政策。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引进,有条件的可以全职,有的也可以采用“海外养鱼”方式,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让领军人才始终站立国际学术前沿,发挥对上海高校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
三要聚焦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要完善以岗位设置为核心的聘任制。在落实国家和上海有关高校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政策时,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体现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与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相衔接,根据学科建设需要进行岗位设置;要强化激励机制,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制,探索和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跨部门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要探索建立符合人才规律和科研教学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要营造宽容民主、追求卓越而又严谨求实的大学文化,还要主动关心人才的思想和生活,加强师德建设,解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提升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
促进高校内涵建设,关键在于高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办学规律,推进改革创新。
一要强化“三个理念”。一是强化服从服务全局的理念,坚持开放办学,以服务服从国家和城市的战略需求为导向,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学科看学科,在面向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知识贡献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要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创新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育人水平提高,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三是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建设,着眼未来目标,夯实发展基础。
二要把握“五个关系”。在推进学科布局调整、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中,一要把握顺应大势与特色办学的关系,着力彰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