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奖学金项目制改革,帮助优秀学生开拓更广阔的成才天地。以奖励促发展,以项目促创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拓展素质,是山东大学启动奖学金项目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往的奖学金发放都是采取一次性现金支付的方式,部分学生在拿到奖学金的同时,容易滋长大肆挥霍的不良生活习惯。2006年起,山东大学对部分校设奖学金(包括校长奖学金、单项奖学金以及部分社会奖学金)进行了项目制改革,鼓励获奖学生充分利用奖学金,积极开展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项目资助奖学金的经费划拨采取一次批准、分期拨款的办法。学生在申报奖学金的同时需申报相应项目;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后,随即获得相应的项目活动经费。正式立项后,学生可预支奖学金的一部分开展项目研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学校实施过程管理,对那些积极实施项目方案,认真投入研究工作,并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活动的获奖学生,通过考核最终合格的,学校拨发项目剩余经费。对未能按计划开展科研创新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将视其情况缓拨、停拨项目经费,直至撤销资助项目。经学生申请、学校评审,2006-2007学年共有734个资助项目正式立项,2007年6月,经严格审查,727个项目最终考核合格,顺利结项,累计发放奖学金87余万元。2007-2008学年,共有535个资助项目正式立项,2008年5月,项目奖学金完成结项考核,506个项目全部考核合格,累计发放奖学金95余万元。
——聘用研究生“助教”,结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近年来,每学期都有部分学生因达不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要求而受到学籍处理,这其中有的学习基础差,有的沉迷网络,有的对大学生活不适应,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变故或身体原因等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最终受到学籍处理。为帮助这些学业困难学生消除困惑,赶上学习进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学生工作部联合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选拔聘用优秀研究生“助教”,对学业困难本科生实施面对面、有针对性的结对帮扶工作。
在帮扶过程中,研究生“助教”结合自身对大学生活的认识,积极与受助学生交流沟通,与辅导员共同研究制定帮扶计划,每周开展三次以上辅导工作,辅导后填写《山东大学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情况记录表》,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工作效果,及时调整帮扶措施,避免受助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应,确保帮扶工作的效果。2008年上半年,共聘用了43名研究生“助教”对70余名学生困难本科生进行了帮扶,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共有10余名学生得以顺利毕业,22余名学生解除了成绩警告,其他学生的成绩也有显著提高。今年下半年,学校又聘用了50名研究生“助教”,继续开展帮扶工作。
——实施助学育人“添翼工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难不仅是经济的困窘,还有新环境对他们发展提出的众多要求,如人际关系处理,社会技能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等。这些仅凭物质资助是远远不能实现的。因此,在传统的资助体系基础上,山东大学推出了助学育人“添翼工程”,在保证落实好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的前提下,重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该工程由“励志系列”、“培训系列”和“实践系列”三方面组成,“励志系列”激发斗志,“培训系列”提高技能,“实践系列”提升素质,通过三层阶梯的递进式扶助,切实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实现“助学”与“育人”的全面结合。
在励志系列方面,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与成功人士面对面”活动;编排话剧《坚守》,弘扬勇敢拼搏、团结奋进的坚强气魄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精神,学生置身其中,深受教育。在培训系列方面,学校举办网络技能培训,“国家通用管理能力认证培训”等,截至目前,已有800余名学生接受培训,其中,193名同学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核发的《通用管理能力水平等级证书》;学校还开办了交谊舞培训班,使160余名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开办自信心提升训练班,帮助30余名信心不足学生重拾自信。在实践系列方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立项,增加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资助了20多个学院的30余个项目,共有90余名学生受益。
——坚持咨询与辅导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山东大学遵循“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学会沟通、完善人格、热爱生命、维护健康、开发潜能、和谐发展”的理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抓好学生起步关键点,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发展关键点,加强日常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举行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素质”的浓厚氛围;抓好学生成长关键点,做好个体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