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完善课程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大学生职业培训平台。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教学计划,开设两门课程。学校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程;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为研究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加强师资培训,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培训,包括就业政策与规定,就业管理办法与流程,就业指导内容与技巧,信息筛选与使用等,共有39名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参加考核,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水平并取得资格证书。2008年就业指导课获得学生好评。
二、在推进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氛围。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创业,学校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从“搭平台、全程化、打基础、树氛围、暖人心、促就业、求发展”等七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创业成才为荣”新老三光荣教育,截至2008年底,共有204名毕业生去西部就业。学校艰苦专业毕业生到国土资源行业服务的人数达到80%,到北京基层参加“村官”支教的毕业生有35人。
三、在搭建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学校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一二三四”工作架构,即一个管理系统,即学校自行开发的就业工作系统,与北京市教委数据系统配套,实现毕业生、院(系)、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提高就业工作效率;两门教育课程,即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三个信息平台,即充分利用北京市教委的远程就业服务平台、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短信工作平台以及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这三个平台;四项就业服务手段,即“一手册”(毕业生人手一本的《就业指导手册》)、“一杂志”(每个毕业班宿舍一本《成功就业》杂志)、“一软件”(专业职业测评软件,为每个在校学生提供一次免费专业职业测评的机会)、“一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四、在拓宽就业渠道上下功夫,筑牢校企桥梁和纽带。学校构建立体网络,发布生源信息。为积极主动宣传和推介毕业生,通过短信、信件、网络、报刊、电视等手段,向用人单位寄送就业手册和发布毕业生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并精心组织好各类校园招聘会、宣讲会、企业推介会等。同时,学校还注重发挥校友和专业教师作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延伸招聘内涵,邀请著名院士杨文采等校友、专家做专题报告,为毕业生提供企业需求信息、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生涯通路等有效信息的同时,帮助他们理清择业思路,确立求职目标。学校还把近年来对学校成功择业、理想就业的毕业生的采访,暑期对校友的寻访以及来校招聘人员的专访资料整理编印成册,发放到各院(系),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经验介绍,指导他们的就业择业活动。
五、在加强调研管理上下功夫,继续完善就业帮扶体系建设。学校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个体辅导、集体交流、网上咨询、电子邮箱等形式,解答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问题,认真接待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来访、来电(函)。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由2005年的86.07%上升至2008年的87.30%。学校将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和就业困难等就业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列为就业工作的重点,从新生入校起就开展调查、建档和跟踪工作。今年学校还采取措施,重点帮扶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籍学生,切实解决他们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结合中心工作人员联系院(系)制度开展对口指导,学院也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和帮扶,所在班级成立就业帮扶小组。在工作方法上,通过单独谈心、个体指导和重点推荐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求职自信心,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们择业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