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创新人才从“冯如杯”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10-04-22浏览次数:12

4月17日,一年一度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拉开帷幕。这项以“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命名的赛事,是北航声誉最高、参与面最广、学生积极性最高的赛事,今年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

  走在北航校园里,随处可见纪念“冯如杯”20周年的景象。无论是校园主干道上的横幅,还是长达百米的大型宣传长卷,以及由学生绘制的“承冯如之志,圆创新之梦”主题文化墙,似乎都在告诉人们,“冯如杯”早超越了一项单纯的学生科技竞赛的范畴,已成为北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踊跃参赛

  近几年,每年参加“冯如杯”竞赛的人数占在校本科生的1/4,半数以上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次赛事。

  “参加‘冯如杯’的过程,就是不停地摔飞机,然后修飞机。”回忆起当初做项目的经历,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一学生王耀坤一脸轻松。

  王耀坤笑着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我们基本就是每天中午去操场试飞飞机,每天都摔,然后吃顿饭就开始修飞机。每天晚上都要加班,通宵熬夜,瘦了不少。”

  2009年,王耀坤凭借根据“冯如杯”参赛项目改进的“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捧得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王耀坤说:“‘冯如杯’的参赛经历,让我在科研上慢慢成熟,实实在在地走进了航空领域。”

  经过“冯如杯”洗礼的学生,在进一步深造学习的过程中,大都体现出高于其他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或成为科研小组的主力,或成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

  王耀坤的指导教师、北航航空创新实践基地副主任万志强,也曾是“冯如杯”一等奖的获得者。“我亲身参与过,也指导学生参加过,‘冯如杯’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万志强分析说,“收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懂得了理论和实践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二是学生会接触很多现实问题,了解国内外市场需要,还锻炼了沟通能力;三是锻炼了抗挫折的能力。”

  从第一届40人参赛、16件作品,到今年3000余人参赛,作品1056件,“冯如杯”在不断创造着历史。“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没有参加过‘冯如杯’,就不算读过北航。”今年参加“冯如杯”的计算机学院大一学生杨博洋说。近几年,每年直接参赛人数占在校本科生的1/4,半数以上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过一次赛事。

  关注社会需求

  20年来,有一大批“冯如杯”参赛作品,或已经申请专利,或间接应用于生产建设。

  4月17日,北航新主楼二层环廊成为第20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集中展示区。其中,两个外表“憨厚”、内心“复杂”的“地震搜救机器人”引起了众多人的围观。设计者之一、北航宇航学院大三学生齐彧告诉记者:“这是一款能够在地震废墟以及不适于救援人员进入的区域中,通过远程遥控完成搜救任务的机器人,采用履带方式运动和双机组合模式,在提高搜救效率的同时扩大搜救的范围。”

  在问及如何想到这一创意的时候,另一位设计者申望说:“我曾经到四川地震灾区做过志愿者,感受到地震救援时的一些实际困难,才有了这样的想法,经过了一年多的制作过程才把它造出来。”

  除了这款“地震搜救机器人”,还有“风力优化式太阳能路灯”、“立体风车”等一批参赛项目,都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而设计,涉及国防、军事、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等多个领域。

    20年来,“冯如杯”的参赛作品数量累计达到了8725件,其中一大批作品,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检验,或已经申请专利,或间接应用于生产建设。

  北航1990级学生唐世明在校期间两次参加“冯如杯”,还在“挑战杯”中获得两项一等奖。本科毕业时,他解决了“三级倒立控制摆”世界难题,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并因此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参与“冯如杯”的北航学生吴道洪,如今是北京一家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让他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并产生环保节能社会效益的,正是他在“冯如杯”期间就初见雏形的“蓄热式烧嘴”项目。

  北航科协秘书长黄正认为:“‘冯如杯’大部分参赛项目都针对社会需求,具备较高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当代学子关注社会热点、用科技报效祖国的情怀。”

  竞赛纳入教学

  北航拨专款成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从2008年开始,“冯如杯”名称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变更为“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意味着科技竞赛纳入了教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对“冯如杯”的举行非常赞赏,他说:“今天概括‘冯如精神’,应该体现在‘爱国、创新、拼搏’这几个方面,而‘冯如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北航团委书记张广说:“学生几乎从一进校就接受‘冯如杯’创新文化的熏陶,并以参加‘冯如杯’得到竞赛认可为荣,竞赛才有了最广泛的参与基础和最好的孵化效果。”

  2004年,第14届“冯如杯”开幕之际,北航宣布每年从学校发展基金中拨专款成立大学生“创新基金”。2005年,第15届“冯如杯”则把哲学社会科学也纳入到竞赛范围内。从2008年开始,“冯如杯”名称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变更为“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课外”二字的取消,将竞赛本身的层次从学生课外活动提高到了学校教学培养的新高度。

  各个院系都把“冯如杯”作为展示本院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参赛人数和项目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直接参与过课外科技活动。计算机学院调整教学计划,将大部分关键专业课程提前到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第一学期,确保学生在参加“冯如杯”时,既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精力。

  在“冯如杯”的带动和影响下,北航成为唯一连续10届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的高校。近3年来,北航连续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获奖团队中的成员半数以上学生都参加过“冯如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