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要对接社会需求
要求高校在专业建设的规划中,要认真调研服务地区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在地方人才需求急、数量多、缺口大的专业上重点倾斜,在师资引进、硬件配置、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可以通过委托课题、共建产学研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对口专业建设,根据自身情况集中力量打造强势专业和精品专业,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帮助企业与高校相应专业院系对接,搭建人才与技术上的互利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培养适用人才。
以成都大学为例,该校30余年来与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契合,与服务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各行业用人单位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探索人才培养与地方联动机制具有天然的体制优势。目前成都大学为对接成都市重点发展的动漫、软件、汽车、旅游等产业,大力加强相关院系和专业的建设,建立了包括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成都市动漫人才培训基地和成都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等在内的50余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将其作为教师科研开发基地、学生科研活动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场所。这些基地与本地的产业龙头企业对接,在专业建设中与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不同方式直接服务于地方和企业。
培养模式要对接人才市场
鼓励各高校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学校各院系与企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定期交流制度,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采取“订单式”、委托代培、“公司+学校”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合作方式,让用人企业能提前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在校期间的目标确立、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提供实训实习基地,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要求。
软件产业是成都市发展的先导产业与核心产业,为适应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06年以来,成都大学以软件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都大学探索并实施了“平台+插件”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2008年7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等6家本地知名软件企业签订全方位的合作协议,共建成都大学软件人才培养研发基地。成都大学2009届软件类专业学生早在2008年暑假就被成都市软件企业全部预定。
就业服务要对接人才服务体系
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政府和社会机构给予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鼓励高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把地方政府、用人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的就业创业服务资源引进校内,与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效率。引导高校内部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创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认清形势、找准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
2008年,成都大学就与成都人才市场签署协议,成立成都大学生就业市场成都大学分场,使成都大学毕业生足不出校就可享受人才入户申请、户籍挂靠等系列服务。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还邀请成都人才市场相关工作人员,直接到校开展关于毕业生就业政策、法律知识与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的现场咨询服务活动。
建议编发“人才需求预测报告”
很多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上也有具体清晰的规划,地方政府对自己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清晰,因此建议政府编制重点发展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对规划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前景、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中高端岗位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既为制定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优化人才环境和就业环境,也为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提供指南。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监测行业和区域的就业状况、产业发展状况、失业率和失业周期的变化状况,做出快捷、准确的评估,适时发出预警预报,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预测机制,每4-5年发布一次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每年公布劳动力岗位统计公告,为高校办学、学生就学和就业提供参考。
另外,人才培养的“产销衔接”不是仅仅由学校或者政府或者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相关方面共同面对、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有效实现的。因此建议:由政府的相关领导牵头,组成由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的联席会议,让高校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让政府和企业了解高校近期的人才输出结构,同时三方也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社会需要人才所具备素质等等要求进行共同的研讨,协商解决校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以达到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联动、共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