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资源配置权力向学科团队倾斜

发布时间:2010-06-04浏览次数:9

中国的大学存在行政化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过去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解决“读大学难”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读大学难”在很多省份已不再是问题,人们更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特别是“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学术大师?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便成了个中原因之一,因而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热点。

  如果对这一问题作理性思考,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问题又有微观层面的问题。所谓宏观层面,就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所谓微观层面,就是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而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又相互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大学解决行政化问题是个破冰之旅,是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共同探索的艰难历程。而作为大学理应对社会负责,比社会其他组织机构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创新精神的大学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大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特别是大学的定位,通过改革逐步解决行政化问题。

  那么,在解决行政化问题的过程中,大学能做些什么?

  解决大学行政化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按照《高等教育法》赋予的权力办学,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在现阶段就是要依据“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模式治理大学。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党委领导下,通过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术权力,提升学科水平,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变革强势的行政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即为学术水平的提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要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在管理中的参与职能和监督职能。

  为此,大学内部要形成一种文化认同,也就是要形成一种真正符合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大学在欧洲刚刚创立时,它的原意就是追求普遍知识和学术的集合体。因此,首先要变革当下这种唯行政权力是从的大学文化。也就是说,建立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是大学解决行政化问题的途径之一。

  大学文化中最核心的是大学精神文化,也就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众所周知,现代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尽管不同层次的大学在落实这三大职能时会有所侧重,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术追求,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都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大学应该形成一种崇尚学术、追求新知的氛围,这是大学应有的价值追求;大学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因为没有对旧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就不可能有创新;大学应该提倡学术争论,没有各学派间的争论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要具备这样的大学精神文化,应该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文化。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实现了大众化后,大学规模也随之扩大,万人大学不在少数。所以,在组织机构上大多采取校、院两级管理,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学院规模仍然较大,多种学科合在一起,学术活动、教学研究活动没有共同语言就难以开展,这就制约了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此,在组织文化中,要根据学科性质组建学科团队,给学科团队以一定的资源配置权力,从而提升学科水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这对新建本科院校下一步的发展尤其重要。总之,在组织文化构建中,要突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使“教授治学”落到实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科团队不单单是科研团队,它还应该是融教学、社会服务、学生管理为一体的团队,从而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使产学研结合有组织保障。而学校的行政处室、二级学院要努力为学科团队服务。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应尊重学科团队的民意,真正把学术水平高、胸襟开阔、能够服众的人选拔出来。唯有如此,学科团队才有活力,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才有保障。

  为了保障学科团队的健康运行,我们还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以明确校、院、学科团队各自的权力、责任,正确处理三者在运行过程中的关系,通过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学科团队真正活起来。而学校、二级学院还应建立对学科团队相应的评价制度,通过目标管理,促进学科团队的成长,即用目标引领各个学科团队的发展,使学科团队的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相一致,而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要转变角色,成为目标实现的制定者、评判者和服务者。

  总之,大学在解决行政化问题过程中,要通过改革敢于将资源配置的部分权力向学科团队倾斜,真正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出大师、出重大学术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