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暖语”能否溶解高校的冷漠

发布时间:2010-07-14浏览次数:9

今年的毕业季,注定不同凡响。随着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的一篇“潮语”演讲在媒体走红,高校毕业典礼吹起一股“暖语”风。众多高校校长纷纷放弃“官话”、“套话”,用极其亲切、贴近的方式,为毕业学子们送行。

  国人至古有别离情结,亲朋友人在分别时喜欢借景寄情,将美好的东西展示给对方,因此才

有了西风黄叶、十里长亭的感人故事。高校作为年轻人聚居地和人文之所,这种情愫就更容易得以渲染。但笔者希望学子们的感动不要只因校长而生,更不要局限于校长的一篇温暖的演讲,它最好能体现于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整个过程。

  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高校人情冷漠、师生关系疏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湖北省教育厅近期的一项调研显示,许多毕业生在谈到对大学教师的印象时都很伤感,表示和授课老师没交流、很疏远:“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楚天都市报》 4月21日)

  而在关于对母校印象的问题上,更有调查显示,有近乎一半的毕业生表示不会关注母校的发展,三成半的人表示“毕业后和母校就没什么关系了”,一成半者竟用“烂”字来形容自己的母校。(《中国青年报》 2007年11月23日)

  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与高校的急剧扩张,学校已经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员:学校忙着招生挣钱,学生上学为一纸文凭,学生与学校的关系被染上浓重的经济印迹与功利色彩。目前的大学动辄数万人,庞大的规模让师生之间难于交往,情感日渐淡漠与疏远。现在,大学生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其他任课教师几乎只有上课时才见面,甚至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人。这种“露水式”师生交往,一方面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成功的教育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哈佛、牛津等国际著名高校,都很注重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并将其纳入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曾几何时,我们的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着良好的传统,只是现在,这种传统已渐行渐远。

  记得汪曾祺晚年在回忆母校西南联大时,用“可爱,可亲,可敬”来形容自己当年的的老师。他在文章中描绘的师生吃住在一起,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场景,不仅朴实,而且真切,虽然没有十里长亭式的煽情,却不知要比而现在高校校长们的温婉演讲要感人多少倍。然而,这样的景象在中国高校里还会重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