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全方位服务社会

发布时间:2011-03-16浏览次数:49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而直接体现这一责任的服务社会,也将在大学的职能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但是在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如何正确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社会服务也相应地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确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此中的“全方位”,其根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全方位”服务的核心是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是大学自诞生以来最核心的使命。大学之所以成大学,最主要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大学服务社会在表现形态上有潜显之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的一种“显服务”,它为社会的“今天”服务。提高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大学的一种“潜服务”,它为社会的“明天”服务。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既立足现在,更着眼未来,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潜服务”,它为社会的“后天”服务。

现在,有少数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显服务”轻“潜服务”、重“当前服务”轻“长远服务”、见物不见人等问题,每每以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高低”,以对地方发展速度的推进度“看成败”,不仅忽视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而且忽视了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第一要务,可谓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当然,为社会培养人才要树立多样化的成才观念。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梯次合理、本领各异、素质优良的人才,这些只能通过引导学校合理定位、厘清人才培养层次加以实现。

“全方位”服务的关键是经济服务和文化服务并重。

借鉴硬实力、软实力的说法,大学服务社会在具体方式上也可以说有软硬之分。所谓硬服务,可以说是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所谓软服务,可以说是服务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学“全方位”服务的关键就是强调服务内容的一体性,主要指大学作为一个整体,要“软硬兼顾”、虚实结合,不仅服务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物质文明,也服务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不能偏轻偏重,忽高忽低。

长期以来,大学服务社会曾经主要侧重工程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种服务,而忽视了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对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例如,有的学者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关怀、基础性的社会需求不那么尽心、不怎么热情,而对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却“念念不忘”,这种心态必须花大力气扭转。

“全方位”服务的要求是不同学校侧重不同服务。

大学服务社会在服务层次上可以说有“高”“低”之分,这里的高低之分并不是一种高低贵贱的价值判断,只是倡导一种服务体系上的合理分工和“差序格局”。

今天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分别向“高端”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中端”教学型大学、一般院校和“低端”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延伸,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层性。因此,不同学校的社会服务,应当有所分工,各安其位,有的侧重战略服务、“仰望星空”,有的侧重身边服务、“关注脚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有些大学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角色,导致了自身的服务没有形成特色,自身的潜力难以发挥,同时也导致学校之间的服务存在着盲目攀比、相互雷同、浪费资源的状况,其结果就是有的社会服务领域要么缺位,要么错位。所以,每所大学都应该凝练特色,发挥专长,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多元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