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一个无奈的现实是,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而东部发达地区也只有2%到3%,形成一个“说得多做得少”的迷局。
李滨(化名)是山东大学2008年的毕业生,在大学里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跑过活动赞助,且人脉相对较强,2009年在毕业一年之后,他选择了当时很流行的桌面游戏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在青岛市开了一家130多平米的桌游店。“盘店和购置东西前后花了十几万,除了自己筹措的资金,还寻求了大学生创业贷款,当时是豪情万丈。”
然而,令李滨没想到的是创业远非这么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创业培训,桌游店的经营一直不瘟不火,“五一”黄金周开业时,他还邀请了几个上学时认识的名人助威,也出现了短期的火爆,但随着时间推移,李滨发现营业额出现了很大的下滑,2010年,他不得不将开业一年多的店面转租给别人,也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2009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进行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经营状况良好,健康发展”的占23.0%,“收支基本平衡,平稳经营”的占31.4%。24.9%的创业者考虑改变经营项目或歇业,20.7%的人已经停止经营。近半数创业者对其企业状况不满意。
高校创业教育缺位
像李滨这样的创业大学生不在少数,而从其本身的素质来看,他还是创业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却依然难逃“关门大吉”的结局,从李滨的创业经历来看,缺少系统创业知识培训应该是其创业失败的主因,面对26.8%的“准创业大学生”,高校却依然没有相关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培训,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也应该为低创业成功率埋单。
2009年9月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的张达俊目前经营一家慢递小店,小店开门快一年了刚刚能够收支平衡。张达俊和几个同学大学期间也曾有过打工体验社会生活的经历,也上过一些就业指导课,但仍和实际很难对接。所以从开始的筹资、租店面、内部装修到开门营业,几个年轻人没少吃苦头。
目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一些高校办了一些创业班、创业学院,也办了一些创业培训讲座,但离创业却越来越远。相关专家认为,若是只有照着稿子念的老师,这样的创业班有还不如没有,“它起的误导作用大于推导的作用”。
青岛尚德元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国庆200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服装纺织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学期间,他也选修过类似大学生创业指导、财务管理等课程,“学校为了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选择了开讲座、与企业联合等方式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导师也会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和个人情况给些创业的提示建议,但具体到选择哪个行业、怎么去开店等实际问题则没有任何指导。”胡国庆这样说。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对创业型大学仍存在歧视,“在国外,如果说一所大学是创业型大学,大家都引以为豪,比如创业做得最好的麻省理工大学。而在国内,都把研究型作为最重要的方向,真正投入到创业教学里的并不多。”
孵化中心功能后置
目前谁在承担创业教育培训这一功能?胡国庆毕业后开始创业,却被合伙人挤出来。几人选择接受创业孵化中心的帮助,而不是硬着头皮死撑。由于他们符合中心规定的帮扶资格,公司经营场所的问题迎刃而解,再加上YBC公益组织提供他们的创业基金扶持以及中心专家定期的培训、实战演练等,尚德元益文化传媒公司很快成长起来。
创业孵化中心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其实践性很强的培训体系,大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企业职务,如财务、销售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借助沙盘推演和电脑模拟环境,在24课时模拟运营公司8年,分析企业经营得失,总课时达到232课时,2010年培训大学生1200余人,经跟踪回访已有16%的大学生创业。
但创业孵化中心承担的创业教育功能却怎么看都有点“后置”的味道,高校不能推卸责任。2010年,教育部下发“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好在目前青岛的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青岛科技大学把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由专业教师、创业工作专职人员、校外专家组成师资队伍,包括教授35人、国家职业指导师28人,实行创业教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定期创业、就业及学业教育培训。目前,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40家,目前在校创业学生团队共有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