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班”人人有专利
“全班43名同学已经获得了51项国家专利,另有17项专利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目前正在审批过程中。”说起班级取得的专利成绩,山东建筑大学机械08级2班班长程斌如数家珍。
在这个“专利班”里,全班43名同学人人都有个人专利或合作完成的专利项目,在各类机器人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专利班”的同学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就有13项,研制的40多只教具用机械手还出口到了突尼斯。
这些专利的灵感大多来自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看到医学院的学生们经常需要观察小白鼠对实验的反应,陈同便设计出了“小白鼠实验器”自动计数,通过安装光电传感器自动记录小白鼠的行动路径;看到电视新闻里的手语翻译,刘保龙制作出了“手语翻译器”……
厚厚的专利证带给学生们的还有求职上的便利。据指导教师于复生介绍,以往届经验来看,企业在招聘时格外青睐这些有专利傍身的学生,不仅有优先录取的机会,有时还能获得额外的补贴。
实验室里孵化出的班级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三班级会拥有这么多发明专利?据介绍,从“专利班”学生们入学的2008年起,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学院就开始实行专业导师制,即将原本只应用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导师制延伸到本科阶段,给每个班级配备一位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此外,学校在大一期间开设的专利知识讲座也使学生们对专利申请不再感到陌生。
“有了想法可以随时进行实践,实验室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程斌介绍,学院在教学楼面向全体同学开放了3个实验室,不仅提供实验器材工具等,还有教授为实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给学生们的创新发明提供了研究平台。山东建筑大学机电研究所所长于复生教授每学期都要给学生们举办几次公开讲座,讲授创新方法,并把工业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留给学生,让学生们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设计解决方案。
好创意却难投产
从能够防止乘客被夹到的“滑动公交车门”到帮助盲人行走的“超声波感应眼镜”,陈同认为自己有几个项目还是颇具投产价值的,但却至今无人问津。从创意到实践距离最近的一次是去年他曾应某企业要求,设计一个利用超声波探测车库内有无空余车位,并能引导车辆正确驶入的智能停车系统模型,然而模型交付的时间正值学期末考试,无暇应付的陈同只好将模型设计推后,这次合作也因延误了最后的上交时间宣告不了了之。
空有好的创意却难以投产,这种情况并不偶然,“专利班”获得的51份专利中没有一个被企业看中、投入生产。“大学生专利无法投产现象很普遍,原因较复杂,有学生水平有限的问题,也有相关配套机制跟不上的原因。”指导教师姜华解释。
据介绍,一般专利申请分为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专利班”的学生们申请的都是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专利相比,新型实用专利对产品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要求稍低,不涉及工艺、方法、配方或不成形状的产品的发明创造,通常只是涉及到结构性的改进。“一个新产品需要的专利项目可能有几项、十几项,但我们能设计出来的可能只是单方面的改进,距离量化生产还有很远的距离。”陈同告诉记者。
此外,无论是技术设备、专业水平,还是业务素质,在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研发获取的专利,几乎根本无法与企业自有的专业研发团队形成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相提并论,也是让企业对大学生专利缺少兴趣的原因之一。
对此,姜华表示,获得专利只是创新实践的副产品,并不是学生们接触实验的初衷,老师和学生们也不会以专利是否转化为产品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但下一步,会尝试开拓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合作,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可行性高的专利项目借助企业力量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