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要求,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形成科学发展长效机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工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认真组织学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等有关文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型大学大讨论,准确把握教学研究型大学内涵。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群策群力、民主参与,通过组织暑期学校发展规划研讨班、召开专题座谈会、开展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集思广益、汇聚民智,科学编制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
二、强化重点,突出特色,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
扎实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全面、系统梳理学科结构布局,启动实施了一级学科重点支持计划、理学学科发展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计划,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得到加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能力显著增强,获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90项、军工科研项目3项,科研到位经费达5377.53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鉴定科技成果22项,发表核心期刊文章1399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12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译著3部。强化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10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终期评估验收。成功举办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科学国际研讨会、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信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山东省首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等重要会议,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推进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扎实做好第五届学院教学评估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省属院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1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新兴战略性专业,启动了首批2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项目,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荣获2010年度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不断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个,2个省级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项目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丰硕,获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励271项、省级奖励323项;此外,在第22届省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31枚银牌,以666分的总成绩位列团体总分第3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研究生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新增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达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达95个;新增6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获得了MBA专业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获得5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入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承办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车辆与交通运输工程分论坛。完善导师动态遴选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四、扎实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主动对接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适应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作出积极贡献。先后与烟台、高唐、广饶、沾化及久泰能源集团、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揭牌成立;与淄博市政府签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联合设立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转让,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协议)240项,鉴定科技成果22项。参与编制张店区、高青县等区县“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地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圆满完成第22届省运会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后勤保障、赛场安保等各项工作任务,被评为筹办工作先进集体。
五、注重引进,强化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年内新进博士19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孙铮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层次。开展第二批享受特殊津贴人员的遴选工作,继续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全年考取定向博士23人,学成返校定向博士17人;8人获省教育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8人获其它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机会,10人获省教育厅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启动“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首批入选28人。1人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2人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六、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进五项经常性教育和“三生教育”,开展向冯思广烈士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增强教育效果。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青春在线”网站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红色青春网罗天下”网络文化育人品牌被教育部评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被评为山东省201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心灵之约”网站荣获山东省高校十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称号。实施《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成立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学风建设扎实推进。发挥大学生事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以开展“职能部门与你面对面”活动,提升学生服务水平。完善资助政策,建立个性化资助与服务机制,全年共有13060名学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总金额2326.08万元。做好应届毕业生预征工作,荣获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承办2010年山东省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暨省高校毕业生综合类就业市场,并举办专场招聘会790场、周末就业超市15期;新建就业实践基地33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站10个;2010届非师范类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2.17%,师范类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1.88%。
七、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综合管理效能显著提高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各学院相继召开教代会,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扎实推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科学制定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日益加强,部门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建立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度,各学院完成教授委员会组建并开展工作。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财务调控能力和筹措资金能力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后勤实体全成本核算,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荣获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高质量完成稷下湖区景观建设和体育场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学生公寓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加快,系统整合和数据集成稳步推进,图书文献资源跨库检索、远程访问等功能进一步完善,档案馆在省高校档案工作评估中荣获全省高校档案工作优秀单位。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扩大校际间合作与交流,派出赴国外访问团组4个,新增实质性合作交流项目友好学校10个,新增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等知名高校派出学生交流项目14个,合作学校布局、层次更为合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强化教师国际化培养,新增向友好学校派遣教师项目3个,派出24位教师出国参会。聘请来校任教外国专家37人,完善外教管理服务和教学评价办法。制定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加强留学生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年内招收留学生307人,在校留学生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被省教育厅列为上报教育部的“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接收资格院校”推荐对象。
九、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着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实现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和谐统一,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理工先锋”活动,建立健全承诺、践诺、评诺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在日常工作中争优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两级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和效果,科学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深入。对科级干部进行了调整。启用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派出14名干部参加了上级举办的培训班,组织21名学院党政负责人赴香港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学习培训。启动实施第三批党支部创新活动项目,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研究制订目标管理框架下处级单位、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实施细则,做到科学考核、有效激励。严格把握发展党员条件标准和工作程序,强化党总支审批责任,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全年发展党员1290人。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宣传策划力度,全年在省级以上重点媒体发表稿件 350余篇(次),被评为山东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离退休、安全稳定、统战、群团等项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
与发展较快的兄弟院校相比,对照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科优势和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偏少;学校发展需求与经费支持能力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内涵,着力打造特色,力争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