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五大发展战略,全力抓好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科学务实,积极作为,着力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综合管理工作效能,努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为实现建成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面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研究制定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学习调研,抓好整改落实,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形成科学发展长效机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上水平。 2.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组织学习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等有关文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型大学”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准确把握教学研究型大学内涵。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跃上新台阶。 3.研究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学习调研,准确把握校情,加强比较研究,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动员师生积极参与,使制定规划的过程同时成为充分发扬民主、汇聚民智、共谋发展的过程。 二、强化内涵,突出特色,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4.加强学科规划与建设。深入实施一级学科重点支持计划和理学学科发展计划,着力打造强势学科。制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计划,培育特色研究领域,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整体水平。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加强3个博士立项学科建设,为尽快获取博士学位授予权奠定坚实基础。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做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申报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布局。 5.强化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加强前期预研,整合优势科研力量,凝练学术方向,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军工项目的能力,努力实现年度科研经费较大幅度增长。加强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力争在获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方面实现新突破。 6.加强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推进科研机构实体化建设,强化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获取高层次项目能力。分析现有省级研究机构优势与潜力,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寻求科研新突破。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打造高端研究平台。 7.加强创新研究团队建设。深入实施创新研究团队支持计划,探索团队建设新途径,加快培养和聚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促进学科持续发展。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启动第二批创新研究团队立项建设工作。 8.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适应校院两级管理需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引导和扶持科研人员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整合研究力量,提高课题经费使用效益。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当期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三、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高质量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9.全面推进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责任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确保本科教育优质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1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社会需求,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推进校企共建工科专业,开展定制式、CDIO工程教育、软件外包服务工程等多种形式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办好本科创新实验班,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积累经验。 11.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改进考评方式,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研究,推进双语教学,实施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计划,加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建设力度,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与实践效果。 12.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带动,加强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拓展校外实习实践渠道,增强实习实训效果。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完善本科学生导师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13.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导师动态遴选机制,建立校外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构建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施教学督导,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加强优秀生源培养,注重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和第一志愿报考率。研究制定3个立项建设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预案。 14.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研究制定全省中职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十二五”培训规划,积极承担中职学校重点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任务,加强职教理论研究和信息服务,提高职教师资培训质量。积极扩大继续教育规模,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拓展继续教育领域,提高办学效益。 四、强化开放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15.扎实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深入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主动对接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及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锻炼科研队伍,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推进省内外校际战略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发挥校办产业优势,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服务地方的协调沟通机制,推进校企联合攻关,孵化培育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 16.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发展规划、政策咨询和各种软科学研究,加强齐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助力区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引领和践行学习型文化、创新型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引领社会文明进步。 17.加强办学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精品课程、优秀课件、文体活动场所等教育资源与社会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促进高端研究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的共建共享。加强优秀生源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互利双赢。 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18.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抓住中央实施山东省实施“万人计划”等政策机遇,加大政策配套和落实力度,切实抓好关键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政策措施,支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担任学术职务,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强与双聘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联系,完善特殊津贴等政策制度,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 19.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坚持学历教育与进修培训并举、师德学风与业务能力并重,制定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深入企业与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师资梯队建设,根据学科和团队建设需要,培养定向博士研究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0.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加强学校中长期人才战略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系统设计和推进编制、职务、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工作考核办法和聘任、使用、奖惩办法,构建有利于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事工作机制。树立“全员重视、人人成才”理念,健全制度,创新举措,促进各类岗位人员协作共事,各尽所能,共谋发展。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 21.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励志讲坛、社团、网站、手机等平台,深入开展“五心”教育、诚信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服务和文化科技活动的育人作用,创新学生思想教育载体和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22.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学生校纪法规教育,推进学生契约化管理,探索学生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风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生涯规划为基础,突出学业指导,强化部门联动,注重典型引领,规范学生学习秩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强化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完善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工作水平。 23.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辅导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按照"抓准、抓早、抓紧、抓实、抓好"的工作要求,倡导全员参与,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强化信息服务,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广泛挖掘和收集就业岗位信息,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招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深入实施学生创业培育计划,探索建立集创业教育、创业赛事和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学生科技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支持和考核机制,发挥学生兼职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拓展工作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打造数量适中、素质优良的辅导员队伍。 七、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综合管理工作效能 25.扎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加强辅助决策机构建设,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筹备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完善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健全学院教授委员会和二级教代会制度,构建学院党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科学制定职能部门、学院管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进一步转变部门管理方式,明确学院职责权限,加强学院管理运行调研、监控和考核,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26.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坚持教职工分类管理,优化岗位设置,统筹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人员管理,加强岗位职责考核与业绩评价,促进人员择优聘用与合理流动。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完善聘任程序,提高聘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修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调研论证,为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奠定基础。依法规范合同用工,探索建立非事业编制用工长效机制。 27.提高办学资源管理使用效益。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规范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注重使用效益审计与考核,确保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有效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挖潜增效,提高资产效益和保障能力。建立科学预算支出结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审计监督,突出财源建设,倡导勤俭办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力保障水平。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完善跨库检索、远程访问、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功能,推进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以全省高校档案管理检查为契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史料编研水平。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成系统整合和数据集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网络资源共享度和管理效能。 28.着力增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校内建筑设施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定期巡检、计划维修与应急抢修制度。加强节能管理,强化成本意识,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服务质量和效益考核评价,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高质量完成稷下湖区景观建设和体育场改造提升工程,统筹校园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和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办理竣工工程消防、竣工验收和资料归档手续,做好新建住宅区工程审计结算工作,探索教职工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实现途径。调整成立业主委员会,提升住宅区物业管理水平,改善校园交通停车条件。加强卫生防疫,做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八、拓宽国际视野,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9.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国际友好学校、海外校友、国际友人等作用,开拓国际交流交往渠道,推进课程、科研项目、教师培训、学生联合培养等的实质性合作。引导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增强学术影响力。强化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支持教师出国留学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师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进孔子学院申报和创建工作。 30.提高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水平。巩固原有“引智”渠道,大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探索“柔性引进”、“柔性合作”途径。积极聘请高水平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创新外籍教师聘用模式,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服务,举办外教英语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外教育人作用。 31.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制定实施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拓宽招生渠道,吸引优秀生源,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健全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层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效益,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九、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3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总支会议制度,实现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和谐统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干部在岗自学制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出国进行高等教育管理培训。完善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修订处级单位、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科学考核,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3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规范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深入开展党内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党建工作示范点培育与指导,实施第三批党支部创新活动立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严格把握发展党员条件标准和工作程序,强化党总支审批责任,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建立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化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校作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34.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规范两级中心组学习,着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基层、进课堂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和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善舆情信息网络,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态,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构建学校视觉识别文化系统,凝练“山东理工大学精神”,提高大学文化建设水平。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广泛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优化育人、治学环境。 35.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分解、考核和追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落实《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责任分工实施方案》,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六个方面工作。发挥行政监察职能,制定行政效能检查实施办法,促进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能。 36.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学校发展。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团学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完善离退休管理服务体系,丰富老同志精神生活。做好困难师生帮扶救助工作,活跃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做好第22届省运会有关工作,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运动,展示师生良好风貌。落实安全法制教育、治安防范、安全生产、消防、饮食卫生、政治保障等工作措施,强化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加强与友好学校、合作单位、校友等社会各界联系,优化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