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二)

发布时间:2014-09-05浏览次数:1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应对
 
                       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 马斌
 
  为推进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总体部署,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主动、及时应对,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构建人力资源强国都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
 
  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全世界,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个趋势,才能够更好的应变。
 
  继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目前正在进行新技术革命,就是互联网革命。美国一直将IT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放眼望去,无论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微软、Intel、IBM还是苹果,一直都占据着互联网行业各领域的制高点。美国一直将IT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推动力,中国企业也迎来了和各国巨头在全球舞台竞争难得的历史机遇。比如腾讯,市值目前在全球互联网企业排在第四,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通过一款产品占领先机,这就是微信,目前微信海外用户超过1.5亿,整个注册用户超过将近7亿,腾讯另一款重要的产品QQ同时在线用户数高达2亿,这也是互联网行业发展里程碑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数字。
 
  中国互联网在各个垂直领域都迎来发展机会,阿里巴巴正在进行IPO,上市后的市值可能更高,京东即将挂牌上市,小米的估值也在涨。移动互联网带给中国网络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那么移动互联网究竟有什么和传统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移动互联网是传统PC互联网在线市场的10倍,手机应用产品频率非常之高,很多人半夜起床都会看一眼微信,担心信息被漏掉。移动互联网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能量?它到底在颠覆些什么?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数在PC侧为6.18亿,在2013年年底手机网民总数已经超过PC用户数。手机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里蕴藏着巨大的行业发展机会。我们以往上网的时候,还要通过固定的电脑在固定的地点上网,而现在手机作为连接一切的平台,实现了人的意识、需求和外部世界的互联互通。人流、物流、信息流都通过手机进行传输、交换,手机成为新的、移动属性非常强的媒介平台,所以各个公司都拼命在移动端布局,抢占人口、构建流量池,因为这里确实存在着一方全新的天地,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那么移动互联网上赚钱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总体来看,主要有广告、游戏、电商还有O2O四种。
 
  移动互联网为什么有这么强的颠覆性?首先还要从网络更新换代说起,我们经历了从2.5G到3C的进步,现在已进入4G时代,未来以后到5G,意味着什么?4G的时候,下载百兆东西也就是秒杀,在欧美、日韩,4G网络的速度都非常之快。当网络高速公路畅通无阻时,视频和照片必然成为信息的主流呈现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了。新的高速公路修好了,自然对“车”有新的要求。“车”就是硬件,首先是智能机,它代替了原来的非智能机也就是功能机。其次是更多传感化的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必然大行其道,成为生活的主流,为什么?传统家电、车辆、房屋装上传感器就变成了物联网,他们接入互联网需要各种新的硬件来承载,这就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空间。
 
  新高速公路、新车必然需要新的油品、保养、服务和娱乐,在这个基础上,软件和服务也快速地普及开来。现在,我们都关注到高教领域一个新话题,那就是应用技术大学及人才的培养,这必然在软件、应用方面提供给社会更多更好的新服务,APP取代PC上的应用。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是不断媒体化和社交化的,自媒体化、以个人为中心的全新社交化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对于高校来说,这些趋势既会带来新的机遇、也会提出新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变革给高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全社会正在加速移动互联网化,每一个企业当中的每一个位置上,都必然有云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设想,未来以后的全世界的演进,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的ID,从出生开始,到人去世,所有的信息都通过人的手机,通过移动终端,通过云平台进行计算。每一个人生命的数据,社会的每一个数据,都变成了一个大数据。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全部社会都因为这个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那么企业和社会的每一个机构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作为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
 
  可以看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有中国其他名校的公开课上,已经把更多的优质课程都给传递出来。哈佛大学一门课程的学费大致在1500美元左右,而在网上学哈佛大学的课程,是免费的,更多的人可以通过0财务成本来获得更优质的教育。现在网络都是4G的,下载百兆也就是秒杀,到5G的时候,千兆是秒杀。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的视频应用必然会大面积普及。所以,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看全世界各个学校、各个企业所传播出来的知识。换句话说,知识会越来越普及,各个大学、名校不会再那么神秘。
 
  当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就变得更加重要。以腾讯街景地图为例,目前街景已覆盖国内143个城市,全国2000多所高校当中,我们覆盖了1000多个高校的校区街景,今年年初一场自发的、未经任何人组织的晒母校街景的活动在微信朋友圈中突然流行,有超过4000万人次参与传播。我们也很好奇,是什么让这样一场怀旧的活动如此流行?
 
  校园之间人和人的联系与纽带经历了从1.0、2.0到3.0阶段的变迁,1.0是最开始的时候,网络的节点由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演变;演变到2.0的时候,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演变,校友录开始流行,毕业生、在校生聚合在一起,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被互联网打破了;而到3.0阶段,微博和微信让全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融合和变化,各种信息的传播空前加快了,这种新生代的思维是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它跟以往的1.0、2.0传播方式是不同的,更具有爆发力。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校友录时代,我们上哪去找这种无源头可溯及、但是又有超过4000万人参与的传播活动?
 
  在3.0阶段硬件和软件都有巨大变化,3G网络加智能手机的出现,搭成了硬件平台,微博微信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层的升级换代,媒体传播已经告别旧的从权威信源出发到最终受众接收的层进式、金字塔模式。在3.0年代,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我们获取信息会快速的普及,只要上网一搜,几乎全世界的信息都可以获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视频,看自媒体,所有应用的内容会快速地传递给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MSN去做互动。所以,接下来360行每一个行业的信息都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这种风潮云涌改变了所有行业的业态。
 
  教育行业也必须看到这个大趋势,看清大趋势之后就要跟趋势做好匹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首先,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科研上、学生工作上,都要做好相对应的准备来对接,比如:如何把信息传达得更加有效?如何调整课程让高校培养出最好的、能快速适应社会竞争的学生?对高等教育来说有两个关键点亘古未变,一是教育的理念,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知识?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为国家民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以前一招鲜的模式肯定不适合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渠道更多、更优质,教育理念也就随着时代演进得到了动态的更新;二是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的参与各方,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社会教育的管理者、老师、学生,校企、科研机构等等,都有必要对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和激活,在课程、专业、教法、实践、课堂作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程都进行对应变革,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创新的思路和路径也会涌现出来。
 
  总之,如果高校能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让学生以更新的手段去学习知识、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应用知识,从顶层设计上开始进行创新,那么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这将会是一次与社会同步、真正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比较完整的与360行的发展需求实现匹配,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发展机遇!
 
  可喜的是,高校已经走在了创新前列,许多高校都适用微信公众帐号开展工作,希望更多的学校都通过这一点点的创新,去普及,把微信的工具能力用好。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契机及建设思路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的好时代,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已近绝路,以能源消耗、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思路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历史关口,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要求对资源精打细算,真正把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放在GDP之前来考量,这个过程很不容易,需要大量新的技术、工艺、管理来实现,这不是一个十年工程或者几十年工程,这会是一个持续几代人、让中国人在价值观、方法论层面实现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是,除了成功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由此可见,社会、企业、个人都需要全新的教育机构出现:能吻合社会发展潮流、快速、准确识别行业需求、用各种全新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种高校也许未必有显赫的出身与传承,但是在就业率、学生就业5年后平均薪酬、学生就业10年后平均薪酬方面,会有让人叹服的表现。
 
  这就是接地气式的新型高等教育的魅力。当然这些既是停留在纸上的愿景,也是目前各方之关切与迫切,能否变成现实,不仅仅取决于决策者的决心和参与方的投入,如果在以下方面能多做下沉、多做布局,那么“力出一孔”就会更快变成“利出一孔”,短期利益与长期受益的博弈就会更加平衡。
 
  首先,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一定要有高度、有准确的判断,每所大学的领导者都要考虑,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快速帮学生打好基础,夯实核心能力?能否形成学科面向社会需求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是否于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模型相衔接、吻合?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是面向市场、企业的应用性科研,教学是顺接科研的教学,既可以是具体的课程、更可以是实在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还可以是车间、街头调研、研发实验室的现场实操。如果“道”高屋建瓴,“术”和“理”的层面就会顺风顺水。
 
  其次,对于应用技术大学来说,应该对新产品、新技术更加敏感,应用型大学不仅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者,更要有意识成为使用新产品新技术实现创新的源动力,大学资源的珍贵在于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下对知识、技术进行总结传承,从更高的高度为全社会提炼知识财富。
 
  第三,既然是应用技术大学,应以新的视角来定义与社会各行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企业的关系。如同美国高校,最宏伟的建筑一定是传统的法学院、文学院、医学院,但这并不妨碍商学院、管理学院成为造星工厂。校企结合方面可以思路更开阔一些,有条件的应用技术大学完全可以成为产业孵化园,大学也可以成为天使基金。
 
  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的助推,教育界如能审时度势、及时使用新技术来进行调整,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一定能迎来最辉煌的时代,实现自身的光荣与梦想!(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