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着力做好科研工作布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全面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需求导向,加强科研工作布局。一是制定科研发展规划。赓续“共和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基因,布局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有组织科研大讨论等,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和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能源资源、绿色安全、健康与老龄化等人类未来难题,凝练优势科研方向,主动超前布局,在新领域新赛道形成“百家齐鸣”态势。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创新目标导向的自由探索和重点布局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模式,鼓励支持科研人员以兴趣为驱动,自由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基础研究。瞄准“卡脖子”难题,开展高分子材料基因工程研究,建立国内首个高分子材料基因组研发平台。成立“上海市碳中和基础研究特区”,设置竞争性项目和定向支持项目,通过直接推荐、直接资助的方式,定向培育青年人才和研究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发表。三是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打造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理工交叉、工工结合”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等重点任务,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十四五”以来,学校重点研发计划获批立项28项,获批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新突破。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提升科研平台能级。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与多个国家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入选新一批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全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作为共建依托单位,获批建设工业控制技术、煤液化气化及高效低碳利用、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化学品安全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努力提高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完善科研平台体系。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建设11个国家级、45个省部级以及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研究中心、智能传感与仪器研究院等若干个校级科研平台,打造多层级科研基地。成立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出台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建立重大任务导向的资源分配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强科研平台的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三是打造专项科研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牵头与企业、高校等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获批上海市首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流程制造业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国家双碳战略,联合优势龙头企业,建设氢能绿色制造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创新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集成示范应用。
强化引育并举,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汇贤人才”体系建设,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高层次引进人才发展支持细则》《非长聘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等,实施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制度,着力构建以院士领衔的顶尖人才、卓越人才、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等高水平人才队伍。近五年,学校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0余人次。二是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设立“青年英才校长奖”,健全分领域、分赛道的科技人才和项目校内遴选机制,持续深化创新团队建设,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领军人才。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为博士后提供“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超级博士后”等激励项目,不断夯实后备师资力量。三是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推进学校人才评价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绩效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基于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贡献、服务国家战略、未来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聘改革,针对不同岗位特点,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等15个岗位系列,推进分级分类评价,畅通各类人才职称晋升通道,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推动校企合作由“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向“共同出题、共同解题”模式转变,与科技领军企业合作共建“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等40余个校企联合科研机构。深化校地融合发展,与10余个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高质量推动上海徐汇区“环华理创新圈”、上海奉贤区华理海湾国际创新港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建上海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华理-如皋(上海)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宁东创新研究院等,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二是推动科技成果共享。深化科研领域改革,修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理念,以“许可”为主要模式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明确学校与发明人约定共同申请和享有专利权,在科技发明源头赋予发明人更大自主权、处置权,有效激发科技研发与转化活力,催生出“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等系列重在转化应用的专利。三是优化专利转化服务。承担上海市首批知识产权产学研运营联合体建设任务,组建一批由专职、兼职、市场化聘任人员组成的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参与推动专利技术管理和成果转化。完善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力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