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大力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11-25浏览次数:10

合肥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怀“工业报国”之志,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招培改革、注重实践环节、共建导师队伍、集聚校地资源,着力造就更多具有强烈使命担当意识和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深化招培改革,完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优化工程人才招生选拔机制。探索形成“学校领导领衔、学院主体推进、招办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协同、地方校友配合”的招生工作机制。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采取定向式招生和订单式培养,组建校企联合招生专家组,遴选具有行业产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招生复试,与企业共同商定招生遴选标准和联合培养要求,探索实践“校企协同组织复试,面向需求选拔人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模式,不断提升生源质量。二是完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突出职业实践性,推动基础课程和行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明确实践课程比例、做实专业实践环节,要求工程硕士实践环节满6学分、工程博士实践环节满15学分。以实践导向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案例库建设,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建设核心课程、开发核心教材,融合课程、项目、竞赛于一体,持续构建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与项目制育人和工学交替式培养相适应。三是深化教学和评价改革。针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工程难题,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情境交互感知、协同知识建构与移动探究学习“三并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和工程一线现场教学相结合,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生产一线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设立工程类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探索建立融通学术水平与实践应用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及学位授予标准。

注重实践环节,打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平台。一是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遴选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实行目标考核,与140余家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21个为省级基地,1个共建基地于2024年入选工信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引导企业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在校内设立分中心,持续推进与区域重点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二是实施重大项目牵引。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师实训实践平台建设,以校企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企业委托等项目为抓手,解决实践教学与行业产业实际脱节的问题,打造真项目真课题“训练场”。面向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定期根据产业需求变化、项目建设成效调整招生规模或撤销、优化项目。三是推动工学交替培养。改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模式,发挥企业优势,通过搭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实施工程硕士按照“1+2”(1年在学校2年在企业)、工程博士按照“1+3”(1年在学校3年在企业)、直博生按照“2+3”(2年在学校3年在企业)方式培养,切实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共建导师队伍,筑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基石。一是完善校企导师管理机制。制定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细化各类导师岗位要求、遴选条件和聘任程序,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统一建设、动态调整”的原则,遴选行业专家1325人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纳入学校导师队伍统一建设,实行聘期考核,确保履行导师职责。学校连续8年累计招收“双导师制”模式培养的硕士研究生4000余名,切实发挥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作用。二是完善校企导师交流机制。校企双方导师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每月就研究生思想、学习、生活等事项至少沟通1次,每年在联合指导方面有2次以上的线下交流,参与学校召开的年度行业导师业务培训和导学交流会,引导研究生将实践经历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促进校内技术团队与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跟踪研发”新型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完善校企导师考核机制。学校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为行业导师安排实质性工作和任务,校企导师结合学生实际制订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落实专业实践安排,对研究生撰写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提出审核意见。加强校企导师研究生指导过程和工作业绩考核,实行学年考评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三年聘期期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予以续聘或解聘,做到动态调整。

集聚校地资源,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能力。一是整合学校资源,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独立建制,承担卓越工程人才项目制招生、校企协同培养、分类评价机制建设等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承接2025年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计划,联合9家行业代表性央企开展联合招生培养,其中51个全日制计划已通过推免选拔方式高质量完成录取。二是聚合合肥市资源,建设“工大智谷”。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系统、智能装备、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建设“工大智谷-合工大智能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级贯通的成果孵育体系,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探索“创意、创新、创业、创投”融会贯通的工程类硕博士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融合安徽省资源,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安徽高等研究院依托建设单位的作用,围绕安徽省首位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以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为牵引,部署专项工程硕博士计划,协同实施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2024年依托68个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招录237名工程硕博士研究生,并“一生一案”为每个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现有组织科学研究和有组织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