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受理

党务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鸿远楼812室

联系电话:
0533-2786928

邮政编码:255000

电子邮箱:
xxgk@sdut.edu.cn

三届三次教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5浏览次数:1605

全力以赴抓落实 一心一意促发展

加快推进有特色 高水平 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7311日)

校长 张铁柱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三届三次教代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6年,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着力抓好“十三五”规划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综合改革、校地融合发展、60周年校庆等重点工作,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呈现新气象。

(一)科学谋划事业发展。胜利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中长期的发展愿景,设计了美好发展蓝图。顺利完成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8项专项规划、各学院发展规划的制定,形成了相互支撑、协同共进的规划体系。制定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了学校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理事会,搭建起了促进事业发展的新平台。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工作进展顺利,山东省科技厅与学校签订了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积极谋划建设青岛研究院。进入全省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推进院为实体建设。

(二)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启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启动聚焦计划、亮点计划建设学科申报工作,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加大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农业工程学科首批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专业群成为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加强学科平台建设,顺利通过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和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验收,精密模具实验室和智能电网创新团队获得“优秀”等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成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主动撤销4个学位点,优化学位点布局,新增食品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点。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建工作,工商管理硕士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项评估。首次组织工学和经济学两个门类、14个硕士一级学科参加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展国内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ESI学科指标体系等研究,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立项建设单位。

(三)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和“双百工程”实施办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省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5人,其中“万人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被确定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入选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入选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加大优秀青年博士引进力度,新进及学成归来博士80人。博士后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人在站,博士后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一系列国际、国家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女篮首次闯入了CUBA全国总决赛,位列前16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验收答辩,代表全省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并展示改革成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年获批11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成启用大红炉众创空间,并被认定为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山东省创业创新学院在我校成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获全国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新增合作交流友好学校7所,新增国家级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1项,首次获批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个,实现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零的突破。认真做好全省中职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考核工作,制定完成山东省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升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成教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稳居省内前列。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获批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103项,到位科研经费近1亿3千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学校与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莱西市政府等签订了一大批合作协议。深化校企精准合作,学校与科汇公司共建智能电网研究中心,打造智能电网研究高端平台。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扎实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学校与张店区等6区县进行了融合对接,共同设立了4106个项目展开全方位科研合作,获得近3千万元经费支持。提升公共科研平台服务水平,分析测试中心为近300家单位提供检测服务,测试样品数突破1万个,保持“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排行榜首位,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优秀会员单位称号。

(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成效显著。努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四心”系列主题教育,推进教育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深化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强化班级导师建设,出台班级导师工作大纲,深入推进班级导师制实施。推进网络思政平台建设,“青春在线”网站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网通站、团委新浪微博获年度“最具影响力山东团委系统政务微博”。坚持精准资助与育人并举,认真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四育人”工程,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刘东锋工作室”入选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人分获全国、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批省部级课题5项,14篇论文在全省评比中获奖。扎实做好招生工作,36个专业在10个省份列入本科一批招生。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同步提升。

(七)思想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声誉显著提升。落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举办了科技文化艺术节,推广实施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组织开展了新入职教师宣誓、师德宣传等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了“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笔谈”“师说”“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等宣传活动。加强校内新闻媒体建设,学校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教育信息报送连续3年居全省高校首位,校报微信在中国高校微信校媒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深入挖掘齐文化资源,开展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完成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有关规划研究,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八)管理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稳步拓展筹资渠道,强化财务预算控制,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理顺维修、保卫相关职能,后勤服务保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水平,学校被评为全省“十二五”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先进集体,饮食服务中心被中国高校后勤协会评为“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荣获“山东省首批银星级主题文化饭店”称号。出台《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办法》《教学科研单位科研用房奖励办法》等制度,着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成立实验管理中心,加强工程实训中心等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图书文献资源分析利用,推进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修订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校友联谊工作,学校当选为全国校友工作研究会理事单位。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工作。

(九)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强化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种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内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严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台加强党委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六项规定。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持续开展创新创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2个党总支分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开展精准化、针对性培训。制定《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办法,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强化。制定二级单位党总支落实主体责任措施办法,压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6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顺利完成换届。加强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师生民主管理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支持关工委工作,组织丰富多彩活动,离退休工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十)民生工程持续推进。着力抓好民生项目落实,启动学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在职人员调资、退休人员增加待遇、离休人员调整离休费等工作。认真回应师生关切,办理提案125件,努力为师生办好事、解难事。投入2千万元维修改造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室。研究生2号公寓、校医院电梯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众创空间改建、锅炉房改造为实验室等校园建设。规范校园快递市场,启用丹田优里快递服务站。在东校区设立教工餐厅,方便教职工工作生活。与中国联通公司签订协议,降低学校及生活区固定电话月租资费,广大教职工得到实惠。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优化提升学校网络环境,学校网站群和学生邮箱上线运行,基本实现校园WLAN全覆盖。完成校园人行道路、主干路段减速设施、地下车库坡道等一批修缮改造项目,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喜人成绩,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这是学校党委正确领导、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老领导、老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思想解放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聚焦内涵提升、加快发展的政策举措还不够精准;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偏少,依然是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能够冲击省“一流学科”的优势特色学科明显偏少;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贡献度偏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数量未取得大的突破;校院两级办学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国际化办学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教师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治理能力需要提升等等。这些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7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及主要指标

2017年是学校全面落实“一精神”“一规划”,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细化落实年。全年工作总体上讲任务多、困难大、要求高、责任重,我们必须要拿出敢于向困难叫板、勇于向自我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坚持追求卓越的标准,发扬笃行实干的精神,夙夜在公、只争朝夕,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履职尽责勇担当,全力以赴抓落实,一心一意促发展。

(一)总体要求

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抓好“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指标

全年主要工作指标是:新增“国字号”人才5人以上,引进培育省部级称号人才5人以上,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60人以上;新增省一流学科12个,推进农业工程学科对标国内一流加快发展,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15项以上,到位科研经费1.6亿元以上;新立项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7个,遴选35个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海外高水平大学56所;推进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工作,签订共建协议;深入实施九大工程,扎实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青岛研究院建设。

三、2017年重要工作任务

全年要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政策,聚焦“双一流”建设需要,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争新增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选5人以上,引进培育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选5人以上。完成“双百工程”第一批次遴选,对入选者探索实行年薪制、津贴制,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成长体系。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主动出击,大力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60人以上。落实山东省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和中青年教师海内外访学计划等,完善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海内外访学计划实施办法,培养定向博士10人左右,新增具有海外学习研修经历教师70人左右,新增进站博士后研究人5人左右。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新进青年教师目标管理,激发人才资源最大潜能。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上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订完善各层次人员公开招聘管理办法。制订定编定岗方案,出台学校管理职员制实施办法、学院编制和人员选聘管理办法,学院管理岗位实行职务职级并行的职员制。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完善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做好第二轮岗位聘用期满考核和第三轮岗位聘用准备工作。

(二)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新进展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落实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办法,遴选首批学科聚焦发展计划、亮点发展计划支持学科,着力培育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支持农业工程学科对标国内一流加快发展。实施学科专项建设,按照省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强化学科分类建设规划与培育,力争新增省一流学科12个。制订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绩效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做好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核。

加强学位点建设。牢牢抓住第十二次学位授权审核机遇,分析不足,深入挖潜,加大支持,力争新增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和学位点年度自我评建。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和建设目标,制订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办法,增补撤销的学位点,优化学位点结构布局。

加强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紧密结合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层次应用基础研究预研制度,遴选20个左右项目进行预研和培育。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遴选10个左右项目重点培育,着力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ESI高被引论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创新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机制,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15项以上,到位科研经费1.6亿元以上,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抓住省科技厅在我校开展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大好时机,出台科研项目、平台管理办法,实施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科研管理的新机制。加强省“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申报建设。制订优势特色学科团队管理办法,推进省科研团队试点改革。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实行首席科学家管理服务方式。修订科研奖励计算办法和业绩考核办法,着力提高有效科研成果数量水平。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出台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学分制和评教评学等改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行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遴选35门左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本科专业水平和特色建设。加强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深入推进已立项专业群建设,力争新立项专业群57个。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遴选23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群)予以重点扶持。瞄准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推进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完善限制性专业淘汰机制,首轮对25个左右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评估。遴选35个专业启动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强化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建设。落实评建任务,全面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确保顺利通过评估。启动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制订专业建设负责人实施办法,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导师制、助教制、督导制和教学准入制,出台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百人计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师三级教学奖励办法等教学政策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召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暨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

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建立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深化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启用“校友邦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学院、试点专业和课程立项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培育计划,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制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出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验室运行标准,完成创客工场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实施硕博连读制度,争取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制订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办法和外聘导师管理办法,健全导师评聘与考核体系。实施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学业考核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制度,严格学位授予标准。

稳步发展职业教育、远程与继续教育。探索职教本硕一贯制连续培养模式,承担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项目管理职能。完善全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制度体系,启动第二批专业技能分级培训与考核标准编制工作。规范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及教学管理,加强信息化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育管理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分年级、分时点、分类别教育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改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加强网络思政载体建设,发挥“青春在线”等网站作用,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文化科技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完善学生管理服务相关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综合考评办法,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规范奖助学金评选,实施多元化助学模式,提高资助育人效果。完善学习指导中心功能,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推进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高生源质量。完善就业市场,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出台辅导员发展支持计划,深入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推进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依托山东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协会,加强团队建设。加强班级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员育人。

(五)深化拓展战略合作,推动开放办学取得新成效

强化校地合作发展。完善学校与战略合作对象交流协调、推进工作的良好机制和平台。落实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九大工程,推动与政府、科技园区、企业等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制订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搭建科研服务供求对接良好平台。加强齐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和产品开发,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理事会建设与运作,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作用,助推校地、校企合作发展。

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推进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工作,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青岛研究院建设的相关工作,拓展事业发展平台,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推进机制,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水平大学56所。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学院与海外优质资源联合建立科研平台、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制订实施留学稷下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与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对接融合。深入实施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六)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财务资产管理。拓展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筹资体系。严格预算、专项资金和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修订学院经费核定办法,制订学院预算管理办法,完善学院经费分配和奖励绩效工资核拨体系。优化创收分配激励政策,提高学院自筹经费能力,增强办学活力。深入实施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办法,制订公有房屋优化配置方案,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平台建设。

提升综合保障服务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探索能源保障运行管理社会化。探索引进社会资源,推行物业管理标准化服务。制订实施“十三五”基建规划,规划论证农机创新实验中心、工程训练创新中心等建设。实现基础数据对接共享,构建网上服务大厅,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馆藏图书结构,加强资源评价与分析利用研究。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档案编研管理和资政育人水平。

抓好民生项目落实。推进民生工程谋划实施,不断提升师生幸福指数。推进电气学院综合楼建设。为新建学生公寓提供自动售货、自助洗衣、室内洗浴及空调等综合服务。改造东校区篮球场、排球场、西校区第二体育场及排球场灯光设备。推进直饮水进校园。升级优化博大花园、瑞贤园等生活区网络设备环境。做好部分教学楼和实验室维修改造、大红炉周边环境美化等修缮工程。完成博大花园新区高层及地下车库消防工程整改验收。综合改造学生餐厅制作间。维修改造校园及生活区停车场。探索校医院管理新模式,全面做好医疗卫生保健等各项服务。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巩固安全防范措施。加强消防设施维保,完善校园交通设施,加大交通秩序治理。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加强安保队伍建设,建立视频监控前端巡查机制,强化联防联动互联互保,推进治安防控网格化。

(七)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全面持续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深化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加强基层党务骨干培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启动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推进院为实体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打造“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管理服务队伍。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拨培养力度,精心组织好干部换届调整工作。

加强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出台学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意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理论武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推动发展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宣传推广“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凝炼弘扬大学精神,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完善责任落实体系,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大制度落实监督检查,完善工作作风民主评议方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畅通信访渠道,探索实施巡查制度,建立问题主动发现查处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加强纪律教育和廉洁教育。

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事业发展。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做好港澳台事务工作,加强对台校际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热情关心服务离退休老同志,支持关工委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工作指导,凝聚师生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老师们,追求强校梦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责任。加快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携起手来,牢记使命,紧盯目标,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同心同德,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