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受理

党务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鸿远楼812室

联系电话:
0533-2786928

邮政编码:255000

电子邮箱:
xxgk@sdut.edu.cn

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工作要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7浏览次数:110

  

2017年是学校工作细化落实年。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抓好“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强化首要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1.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政策,聚焦“双一流”建设需要,以“领军人才+学科团队”模式为重点,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争新增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选5人以上,引进培育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选5人以上。组织“双百工程”第一批次遴选,对入选者探索实行年薪制、津贴制,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成长体系。

2.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主动出击,大力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60人以上。落实山东省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和中青年教师海内外访学计划,完善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海内外访学计划实施办法,培养定向博士10人左右,新增具有海外学习研修经历教师70人左右,新增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左右。加强新进青年教师目标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上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订完善各层次人员公开招聘管理办法。制订定编定岗方案,出台学校管理职员制实施办法、学院编制和人员选聘管理办法,学院管理岗位实行职务职级并行的职员制。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完善绩效工资制与年薪制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做好第二轮岗位聘用期满考核和第三轮岗位聘用准备工作。教职工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管理,实现社会统筹。

二、聚焦双一流建设,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

4.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落实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办法,遴选首批学科聚焦发展计划和亮点发展计划支持学科。编制农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书,制订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支持农业工程学科对标国内一流加快发展。实施学科专项建设,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按照省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强化学科分类建设规划与培育,力争新增省一流学科12个。明确学科定位、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制订绩效考核评价方案、绩效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做好学科建设年度绩效考核。

5.加强学位点建设。深入挖潜,加大支持,积极做好学位授权点增列、培育,力争新增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完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和学位点年度自我评建。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和建设目标,制订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办法,优化学位点结构布局。

6.加强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培育。建立高层次应用基础研究预研制度,设立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遴选20个左右项目进行预研和培育。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遴选10个左右项目重点培育,着力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ESI高被引论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创新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机制,力争承担国家级项目5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15项以上,到位科研经费1.6亿元以上。申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积极承担军工科研项目。提升学报学刊论文水平,提高学术专著、授权发明专利等成果数量及质量。

7.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实施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科研管理新机制。加强省“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申报建设。制订优势特色学科团队管理办法,推进省科研团队试点改革。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实行首席科学家管理服务方式。加强科研数据统计分析,修订科研奖励计算办法和业绩考核办法,提高有效科研成果数量与水平。设立流动工作岗位,吸纳企业研发人员参与学校科研等工作,加强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助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三、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8.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出台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学分制和评教评学等改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推行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卓越计划、校企深度合作、拔尖创新人才等培养模式。遴选35门左右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引导教师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9.加强本科专业水平和特色建设。加强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力争新立项专业群57个。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遴选23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群)予以重点扶持。瞄准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推进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完善限制性专业淘汰机制。遴选35个专业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首轮对25个左右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评估。

10.强化教学质量保障要素建设。落实评建任务,全面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启动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制订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实施办法,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导师制、助教制、督导制和教学准入制,出台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百人计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完善教师三级教学奖励办法等教学政策激励机制。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召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暨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主动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高本科生源质量。

11.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建立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启用“校友邦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提高本科实践教学实效。深化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工程实践训练的教育性、真实性和创新性。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学院、试点专业和课程立项建设。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培育计划,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制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出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验室运行标准,完成创客工场建设。

12. 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实施硕博连读制度,争取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加强导师遴选和岗位培训,制订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办法和外聘导师管理办法,健全导师评聘与考核体系。实施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行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扩展实践基地数量,制订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评选办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学业考核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制度,严格学位授予标准。修订研究生管理规定、“三助一辅”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3.稳步发展职业教育、远程与继续教育。探索职教本硕一贯制连续培养模式,加强职教理论研究和信息服务,积极承担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项目管理职能。完善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制度体系,启动第二批专业技能分级培训与考核标准编制。加快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规范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及教学管理,加强信息化及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改革非学历教育运作模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4.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分年级、分时点、分类别教育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式,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发挥“青春在线”等网站作用,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吸引力。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文化科技活动,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三走”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15.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学生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综合考评办法,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内生动力。规范奖助学金评选,实施多元化助学模式,提高资助育人效果。推进大学生事务中心网络服务平台、自助终端建设,完善学习指导中心功能,加强学生学业指导,推进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6.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出台辅导员发展支持计划,深入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推进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依托山东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协会,加强团队建设。加强班级导师队伍建设,为班级导师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员育人。

17.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务实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监督考核评估。完善就业指导手段,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展职业辅导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服务重点行业、地域为导向,加大就业市场调研开发力度,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五、深化拓展战略合作,推进开放办学进程

18.推进校地合作发展。完善学校与战略合作对象定期会商对接、工作研讨推进常态化制度,打造高端沟通协调对话平台。落实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九大工程,推动与政府、科技园区、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发展研究院和齐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制订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搭建科研服务供求对接平台,实施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经理)人制度。设立服务社会预研基金,支持对区域和地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加强齐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产品开发,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理事会建设与运作,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作用,助推校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19.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推进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东理工大学,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推进山东省科技厅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推进青岛研究院建设相关工作,拓展学校发展平台,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20.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推进机制,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水平大学56所。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学院与海外优质资源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制订实施留学稷下行动计划,创新留学生招生培养模式,提升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与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对接融合。强化国家优本项目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外国专家聘用,提高聘用效益和服务保障水平。

 六、强化发展保障,营造良好办学条件和资源环境

21.加强财务资产管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拓展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严格预算、专项资金和科研经费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修订学院经费核定办法,制订学院预算管理办法,完善学院经费分配和奖励绩效工资核拨体系。优化创收分配激励政策,提高学院自筹经费能力。修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订公有房屋优化配置方案,深化教学科研用房定额配置、超额收费、动态调整,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改进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平台建设。

22.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水平。按照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精准服务原则,强化后勤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做好新建公寓综合服务系统运行试点,推进直饮水进校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做好教学科研条件改造、大红炉周边环境美化等修缮工程,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探索能源保障运行管理社会化。探索引进社会资源,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标准化服务。制订实施“十三五”基建规划,推进电气学院综合楼建设,做好农机创新实验中心、工程训练创新中心、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规划论证。完成有关消防工程整改验收。探索校医院管理新模式,全面做好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医疗服务。

2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和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和有效对接,构建网上服务大厅,搭建稳定、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优化校园网络结构,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推进移动校园建设,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校园生态体系。优化馆藏图书结构,加强资源评价与利用分析研究。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档案编研管理和校史资政育人水平。

24.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巩固安全防范措施,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消防设施维保,完善校园交通设施,加大交通秩序治理,夯实校园安全基础。加强安保队伍建设,建立视频监控前端巡查机制,强化联防联动互联互保,推进治安防控网格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切实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2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六项规定,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增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启动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推进“院为实体”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打造“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管理服务队伍。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拨培养力度,精心组织好干部换届调整工作。落实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实施办法,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推进干部精准化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26.推进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具体化、差异化、精准化原则,加强对基层组织工作指导监督。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深化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加强基层党务骨干培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务、信息公开内容。严格标准、条件和程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保障党建经费投入,加强党建阵地、场所建设。

27.加强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出台学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意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按照“正能量、真声音、快节奏”的要求,修订完善新媒体建设管理相关制度,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宣传推广“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凝炼弘扬大学精神,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

2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完善责任落实体系,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治“四风”成果,加大制度落实监督检查,完善工作作风民主评议方式,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纪律教育和廉洁教育,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着力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畅通信访渠道,探索实施巡查制度,建立问题主动发现查处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29. 凝心聚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支持协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学校发展,深化“同心”实践,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作用。做好港澳台事务工作,加强对台校际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热情关心服务离退休老同志,支持关工委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工作指导,做好学术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作用,团结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建设发展。加大工作督查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