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受理

党务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鸿远楼812室

联系电话:
0533-2786928

邮政编码:255000

电子邮箱:
xxgk@sdut.edu.cn

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者:曹林林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157

聚力深化落实聚焦发展质量

全面加快有特色 高水平 国内知名的

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8317日)

校长张铁柱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三届四次教代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7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牢牢把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牵引,着力抓工作细化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综合改革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一系列新突破,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完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双百工程”实施办法,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细致服务,拓宽引才渠道,强化督促落实,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3人,1位专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一事一议”引进的领军人才。加大优秀青年博士引进力度,全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1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4%。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首批遴选确定41人。新增具有海外学习研修经历教师61人,4人获批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新增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7人,首位外籍博士后获批进站,2名博士后获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二)聚焦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围绕“双一流”建设,聚焦发展、协同发展,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和“聚焦计划”“亮点计划”,着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遴选确定9个优势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新立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个。强化学位点建设,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国家评估;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得授权,工商管理硕士通过国家学位委员会专项评估,撤销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列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积极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被评为B-,农业工程学科被评为C+档,应用经济学、电气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C档。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紧紧围绕“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召开了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定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修订完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在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在全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1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案例荣获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学校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年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0项,设立了“五征卓越工程师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9项,学校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国第99位,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学校成为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首届5位博士研究生毕业。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办学推进机制,获批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个,新增合作交流友好学校12所,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成立职业教育研究院,全省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稳居省内前列。

(四)强化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强化辅导,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获批经费1426万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经费上实现较大突破。全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32项,同比增幅28%。强化重大成果培育,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9项,2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被推荐参加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全年到位科研经费1.8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创历史新高。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毕玉遂教授研发的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获独占许可使用费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强化平台建设,成立了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分中心,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山东省验收,到位支持经费1500万元,获批培育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新增省科研创新平台6个。提升公共科研平台服务水平,分析测试中心继续保持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领先优势。加强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管子学刊》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学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着力推进全省试点改革,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两项全省改革试点为牵引,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综合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出台了《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实施方案》及6项配套制度文件,取消了学院及其领导、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职务职级并行的职员制。干部选聘实现重大突破,选聘了美籍华人兰玉彬教授担任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聘任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担任了齐文化研究院院长。自主设置了淄博发展研究院等13个校级研究院,学术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研究职能更加突出。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学院按规定自主统筹使用经费,办学活力充分释放。与省科技厅签订了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成为全省4所开展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出台了7项科研政策文件,赋予了首席专家在引进人才、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改革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更加突出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导向;完善项目管理、科研奖励、会议费和差旅费管理等办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便利宽松的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制订实施各层次人员公开招聘管理办法,人力资源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完善职称评聘流程和工作环节,顺利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召开学校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效果显著

坚持立足区域、贴近行业,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学校服务地方、地方支持学校的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入推进校城融合“九大工程”,立项校城融合科研项目128项,获淄博市财政资金支持3000万元,与企业共同设立4210个融合发展研究项目。建立校城融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学校年度引进人才享受淄博市人才政策待遇1376万元。与淄博市各区县进行深入融合对接,分别与张店区、周村区签订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先后在博山区、沂源县、桓台县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与高青县联合建立融合办公室。学校积极服务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牵头开展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扩建提升工程学术支撑项目,参与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建设。不断扩大校地校企融合发展范围,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东营河口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青岛胶州、滨州沾化、江苏沛县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在第11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26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学校被评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同时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项。加强与企业精准合作,与新华医疗、五征集团等8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设立了3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为90余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项目100余项。加强战略合作,学校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在胶州建设青岛研究院。持续推进山东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学校工作,进展良好。

(七)加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开展了“青春喜迎十九大 争做五有好青年”等一系列活动,3项案例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2名学生荣获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称号。深化思想政治课建设,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出台易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易班发展中心,学校网络思想教育案例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青春在线”“理工青年”网站分别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通讯站、中国青年网优秀校园通讯站,“青春在线”微信平台获评“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微信”。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全年为26000多人次学生提供资助6300多万元。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人分获山东高校十佳、优秀辅导员称号,1人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三等奖。扎实做好招生工作,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全年录取本专科学生9077人,录取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937人、留学生619人。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拓宽就业市场,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同步提升。

(八)强化基础保障建设,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稳步拓展筹资渠道,强化财务预算控制,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水平,荣获“全国校园物业服务百强单位”“山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被评为首批山东省文化主题饭店。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落实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和奖励办法,完成西校区公用房屋的使用普查,完成公租房摸底清查工作,房产资源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制定完善10余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启用新版办公系统,完成部分系统综合集成,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图书文献分析利用,推进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图书档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校友联谊工作,开展了毕业30周年校友值年返校活动,与北京、青岛等校友分会举行联谊活动,校友宋彦峤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加强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师生民主管理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建设,完成学校知联会换届,成立学校欧美同学会。关工委工作卓有成效,离退休工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九)加强民生项目建设,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着力抓好民生项目落实,努力为师生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认真回应师生关切,努力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提案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完成教学评估专项维修、众创空间、工程陶瓷研究院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全校公共建筑、学生公寓、路灯等LED节能改造等一大批修缮项目,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完成6号、7号实验教学综合楼建设的准备工作。在学生第三餐厅配备2300余个保暖座垫,在学生浴室安装吹风机33处,为学生提供暖心服务。优化博大花园、瑞贤园等生活区网络环境,学校网站群和学生邮箱上线运行,基本实现校园WLAN全覆盖。完成新建学生公寓BOT综合服务项目,学生公寓和公共建筑推广直饮水BOT项目进入招标程序。采购全新健康查体软件,对校医院X光室、B超室等进行改造,师生就医查体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博大花园新区地下车库消防整改工程。

(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思政工作全面加强

按照校党委理论学习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加强教职工教育管理服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第八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争做“四有”好老师,1人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全校师生呈现出良好的政治思想和精神面貌,获得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喜人成绩,实现了重点领域的较大突破,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这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老领导、老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届老领导和广大老同志,向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仍然偏少,依然是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省一流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与事业发展要求有差距;原始科研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科技供给能力不够强;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尚需强化;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需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大,等等。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学校工作的深化落实年。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主题,以提升治理能力为主线,深入学习,深度调研,深化改革,深抓重点,着力抓好“首要工程”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五有”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助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力深化落实,聚焦发展质量,全面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做好全年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善作善成。推动工作不断深化落实,需要在“深”字上下功夫,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转变工作方式,需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需要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力量。学校全年要着重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首要工程”,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数量质量

狠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深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用好各级各类人才政策,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加大培育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力度。力争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5人以上。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遴选培育新一批“双百工程”人选,着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梯次递进、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协调工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跟进服务。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校城融合人才共建共享,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协同联动,强化督促,力争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60人以上。完善中青年教师海内外访学和短期合作交流成效考核评价机制,新增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60人以上。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招收博士后5人以上。建设教师发展项目资源库和专家库,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执教能力等培训。

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出台教师岗位任务与考核管理办法,做好第二轮岗位聘期期满考核和第三轮岗位分级聘用工作。制定非事业编人员使用与管理办法,推进学生助理岗位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管理人员职员制,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适度调整管理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

(二)聚焦“双一流”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深抓一流学科建设。对标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深入推进农业工程学科加快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学术特区建设。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行动方案,遴选学科亮点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努力打造特色、形成优势。加强学科分类建设规划与培育,强化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力争进入ESI1%学科12个,培育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12个。

抓好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建设。落实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加强科研项目培育、申报管理,着力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ESI高被引论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40项左右,获国家科技奖12项,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篇以上、三大检索收录等论文1000篇以上,到位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

强化学位点建设。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完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合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拟新增学位授权点培育工作,培育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以上。统筹协调学位点自评估整改阶段、随机抽评阶段各项工作,做好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工作。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五有”人才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落实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启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抓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力争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改革,遴选40门左右课程实施课程综合改革,入选省级教改项目58项。完善教学信息化课程评价体系,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探索“专业+”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好万哲先数学实验班、五征卓越工程师班。修订教学三级奖励制度体系,启用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科学高效、机制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与教学资源配置,加强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遴选及建设工作。加强新工科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推进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新工科试点专业和试点班,共建特色专业或行业性学院。修订专业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启动首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规范标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深化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体系。落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全过程、深融合、协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以大红炉众创空间为龙头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75个左右,完成创客工场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争取获省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35篇。启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实行奖优汰劣机制,不断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提高国际教育背景导师比例,落实研究生出国(境)资助与管理办法,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及教育培养国际化。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水平大学56所。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深入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办学机制,推进学院海外合作伙伴建设。实施留学稷下行动计划,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700人左右。加强国际交流项目建设管理,扩大学生出国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师资、课程等资源,促进国外优质资源与学科专业精准对接。

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省培、国培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拓展职业教育省外培训市场。开展山东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活动。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新增培训项目35个,打造立足淄博、辐射全省、特色鲜明、优势品牌、较大规模的鲁中人才教育培训中心。

(四)深化山东省试点改革项目,全面释放改革活力

深化“院为实体”改革。制订定编定岗方案,科学核定学院各类人员编制数额和岗位结构比例。执行学院经费核定办法,建立健全学院经费预算管理等配套办法,推进校院两级财务预算管理,提高学院自主理财能力。深入实施学院关键指标考核奖励办法,制定指标任务分解与考核办法,引导学院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完善规划运行监控机制,开展“十三五”规划落实中期检查。科学设置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构建绩效评估数据系统。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落实首席专家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改革文件,修订完善科研任务分配、科研成果积分制换算、科研关键业绩指标激励、专利管理等制度文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校级研究院学术职能,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贡献度。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科技成果信息档案管理模式。开展各类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稷下学宫与希腊柏拉图学院对比研究高峰论坛”,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

深化服务社会机制改革。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九大工程”,深化与淄博市全方位合作。强化科技供给能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鲁中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整合校地企研发资源,加快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淄博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强齐文化研究,助推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淄博建设发展。深入推进山东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学校工作。加强规划论证,加快推进青岛研究院建设工作。深化落实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口创新研究院等合作事项,积极推进潍坊研究院建设,深化与江苏沛县、淄博市各区县战略合作。加强与企业的精准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持续提升治理能力。深入贯彻实施学校章程,修订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效力。修订督查督办工作办法,推动工作深化落实。调整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完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召开学校理事会一届三次会议,探索建立校友行业协会,完善教育基金公益捐赠项目,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完善党务公开、信息公开内容,推进法律顾问、财务顾问制度落实,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加强网络思政载体建设,推进易班建设,发挥青春在线等网站作用,形成线上线下育人合力。落实学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品牌。实施健康校园计划,加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和干预。

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主动关心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落实关于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办法,建立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体系。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文化科技和社团活动,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质量。拓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提升学生管理服务精准度。建设完善网上服务大厅,优化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功能。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提升资助精准度和资助育人效果。深入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建立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发挥辅导员协会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落实《山东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辅导员荣誉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班级导师工作培训和业务指导,提升班级导师工作胜任力。完善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员育人。

(六)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提供全面细致高效服务

强化财务资产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筹资体系,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好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和内部审计工作。深入推进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办法落实,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细化经营性资产目标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出台实验室分类管理和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推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纳入实验平台管理,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校园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校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标准化服务。加快数字校园二期项目建设,整合网上办事大厅数据,推进数字资源对接共享。实施办公区域网络扁平化改造,加快建设移动校园平台,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探索图书馆、档案馆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图书文献、档案利用、校史育人等资源保障能力。调研论证医养中心项目,推进医疗保健规范化建设。

着力推进民生项目落实。科学制定修缮计划,做好学生公寓等专项修缮改造。开工建设6号、7号实验教学综合楼,筹建23号、24号学生公寓楼。加强对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公共区域空间利用的论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制定实施校园停车区域规划,加强对校园交通设施的维护维修。推进校园绿化亮点工程建设,形成23处示范园区。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完成博大花园A区部分楼宇停车区、瑞贤园停车区设施改造。推进数字财务建设,打造“数字化财务”。开展校园经营专项整治和共享单车治理,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强校园管理,强化安保队伍建设,推动校园安全群防群治。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职能部门责任担当,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整合建设安全工作数据平台,推广使用安全知识测试系统,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深化校园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与校园和谐。

各位代表,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深化工作落实,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行政,履职尽责,勇于担当。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校报、网站、微信等平台建设,营造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离退休老同志作用,汇聚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当前,正值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让我们乘着两会的东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落实、加快发展,胸怀强烈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开启强校梦的新征程!

谢谢大家。